2015年浙江公务员考试网:全方位透视文章写作之立意
我国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古人十分重视文章立意,因为文章的优劣成败主要取决于它。一直以来,几乎占申论考试半壁江山的文章论述中,立意是其难点,更是重点,这是大家的共识。就此,浙江公务员考试网(http://ww.chinagwyw.org/zhejiang/)特对申论文章写作之立意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及解读,告诫各位考生在文章论述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准确把握文章写作之立意。
一、立意的内涵
文章的立意即主题、论点的确定,在文章写作中具有先觉性作用,直接决定着文章质量。立意犹如人的头脑,统率着整个文章,在一篇文章中,只能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论点,就好像人只有一个脑袋一样。在这个中心论点下,可以有分论点,但绝不能有两个并立的主题。因此,做到主题明确,是文章结构清晰、论证翔实的基础。
因而,常有人说,确立申论文章总论点及其分论点的思维程序即立意,也可以说是立论。立意好比是申论文章的地基,唯有先定此步,打稳此步,方能保证文章标题、布局等其他环节的正确、有序。
二、立意的核心要求
通常情况下,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的立意要满足以下四点要求:集中、正确、深刻、新颖。
(一)集中
即一篇申论文章只能有一个总论点。总论点下可以有分论点,但不可以有两个并立的总论点,文章从头到尾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例如,《论公务员精神》这样一个题目,如果从行政伦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公共关系、个人品质几个方面同时立论,既谈“为民请命、为民作主”,又谈“遵守纪律、服从领导、为上级分忧”;既谈应做社会表率、与同事团结共处,又谈俭以养德、廉以修身,论点就太过分散,形不成一个中心论点,主题就不突出,也不会切中“公务员精神”这一题目。公务员精神立论应抓住“精神”前面的“公务员”这一特定对象,公务员主要是承担公共服务的,公务员所应具备的精神主要应从行政伦理和职业道德角度切入,在申论的有限篇幅内,应专攻一点,“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更好地实现公众意愿、要求和利益,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才是切题,通俗的说法就是“公务员要为人民服务”。
(二)正确
文章立意再明确,若不正确亦无用。唯有立意正确,立意明确才有其存在的实质意义。
要保证申论文章立意正确,可把握以下两点:
1.立足材料,统一大主题与小角度
不要片面地强调小角度,剑走偏锋,把思路限制得过小过窄,结果写不出到位的内容;也不要全面出击,泛泛而谈,谈不出深度和具体观点。正确的立意是以点带全局,分论点从属于主题、为主题服务。
当作文提出“自选角度、角度任选”的要求,第一是要保证基本立意正确,符合材料的主题,材料所提到的问题,可用概括的方式来全面总结;第二是要选择一个具体问题,或者问题的一个方面来展开论述。要把自己理解最深、材料涉及最多、论述起来最有把握的一个问题,作为自己的切入点,以求论证能够深入。
例如,2011年国家公务员省级申论“弘扬黄河精神”这一主题,不能不提文化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的关系,但重点不在文化上,而在治理上,治理思路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尊重规律、注重保护,这是可以依据材料深入论述的。作为分论点,文化与治河的关系不能不提,背景分析、意义论述、结尾升华的时候点一下,没有把握就不要深度展开,集中力量攻克治理开发保护的统筹问题,这篇文章立意就准了,论证也会深刻有力。
2.观点符合主流意识
申论考试是录用政府工作人员、模拟政府具体工作的考试,必然要求应试者从政府立场出发思考问题,观点必须符合政府意志,同中央政策精神保持一致。而“主流价值观”是社会秩序的一个基础,观点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也是对公务员的必然要求。
例如,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曾确立了在收入分配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而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文件里关于收入分配问题再没有出现这一字眼,这向我们发出了一个鲜明的政治信号,即在收入分配问题上要更加注重公平,同时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这也是符合当前主流价值观的。
(三)深刻
给定资料好比是大地,主题是埋藏在地下的金矿和石油,只有向下挖掘,才能找到金矿,打出石油。对给定资料开掘得越深,主题就越明确,文章也就越有意义。立意深刻,即是要求考生在挖掘申论文章主题时,面对给定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分析研究,并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深掘其真正涵义,从而尽可能提出层次更高的论点。
例如,要说明证人不作证问题的危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可以从“道德义务是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起笔;但比较之下,“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公平正义,进而促进社会和谐”这一立意显然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理论和道义的高度更高。两相权衡,自应把“证人不作证妨害司法公正,推动证人作证,必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为论点。
(四)新颖
在申论考试应试者水平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新颖”是引起阅卷者注意的强有力“武器”。要做到新颖,最根本的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事物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认识,形成对问题的个性化分析和解决方案,进而提出既立得住脚又独树一帜的论点。
三、立意的技巧、方法
立意准确,是申论文章最基本的评分标准。一篇立意不准确的申论文章,即使内容充实、文采斐然,也只能归入最低档次。因此,确保文章立意准确,是考生写作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立意准确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总论点紧扣材料主题;二是观点正确,论点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官方看法和社会主流价值观。
那么,如何做到立意准确呢?浙江公务员考试网为考生总结了四个要诀,即:挖材料,找主题;依主题,立论点;总论点,分着说;分论点,深着谈。
(一)挖材料,找主题
1.主挖“申论材料”
挖材料找出主题,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申论材料中每则材料涉及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此问题就是材料主题。这是一种最为简单的申论材料形式。基本方法是分析每条材料所阐述的问题。第二,不同的材料针对的是不同的问题。考生需要找到各则材料的共同点,再根据共同点确定材料主题。
2.辅挖“作答要求”
申论考试会围绕特定主题设置问题进行考查。因此除了申论材料外,作答要求的题目设置也会谈及材料主题,这是我们找材料主题的另外一条辅助渠道。
通过阅读作答要求,我们能够判断出申论材料的主题,从而明确文章立意方向。但是,作答要求很难体现出材料的核心观点。因此,作答要求只是辅助考生进一步确定和明确文章主题的小技巧,考生不能仅仅依据作答要求来明确文章主题。
在申论考试中,最后一道文章论述题有时会直接对文章的写作主题作出要求。
(二)依主题,立论点
依据材料的主题,结合各种因素最终确立文章的总论点,是申论写作的第二步。总论点,既要紧扣材料,符合主流价值观,又要做到立意鲜明。
鲜明的总论点,是考生立场坚定、观点明晰的表现,也能让阅卷者一眼抓住文章的核心。鲜明的总论点,具体要求为明确、唯一、新颖。
1.专攻一点
在可以多方面论述的问题上专攻一点,如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可以专就幸福民生这一点展开论述,也可从提高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展开论述。专攻一点,要善于从不为常规思维所关注的独特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事物,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申论给定资料,会围绕主题,通过案例、学者观点、直接陈述等方式列举大量问题、观点和对策经验等,这些都为我们选择一个小角度立论提供了思路。
2.开放思维
开放思维是运用联想的方式,根据事物的内在属性和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由事物的此面转到彼面、由甲事物转到乙事物。它不同于发散思维,联想带有明确目的性,是有统摄的广泛联想,是带着解答申论问题的目的、在给定材料中进行的广泛联想,从材料中找出解答问题的思路、方法、措施;也可在遵守题目和给定资料所限定的信息边界的前提下,不局限于资料本身,而超出资料范围,通过联想,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找出对作答有价值的相关理论或事实,从而体现出新意。
四、总论点,分着说
分论点是从属于总论点并为阐述总论点服务的,它们的价值就在于让浓缩在总论点中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总论点,分着说”就是将总论点分割为几个分论点,使其作为支柱共同支撑总论点,让总论点立得住、站得稳。
1.分论点围绕总论点
分论点必须围绕总论点来论述。围绕总论点提出分论点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分论点要支撑总论点;二是分论点之间界限要清晰;三是分论点要有一定高度。
2.提出分论点的常用方法
(1)从材料中提取
申论给定资料内容丰富,为我们提出分论点提供了很多借鉴。例如,给定资料的内容一般都会围绕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就其表现、意义、影响、对策以及与其相关联问题做具体的描述,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考生在提出分论点时的参考。
(2)最常用角度
很多考生从材料中发现不了论点,这里(浙江公务员考试网)给大家提示了几种提出分论点的常用角度,作为参考。
①思想层面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层面是指从人们的思想意识入手,通过转变观念,达到实现目标、解决问题的目的。
②制度层面
制度因素,是社会问题普遍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根源在于公务员人事任免、激励机制不合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有关部门缓解旱情不及时,根源在于防灾抗灾机制不健全。从制度层面提出分论点,一方面要准确把握问题所潜藏的制度缺陷是什么,另一方面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拉硬套,把思想或政策上的问题强加在制度层面。
③利益层面
利益层面,是提出论点的又一角度。社会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军事现象、思想文化现象乃至心理现象、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等,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利益驱使。
(四)分论点,深着谈
一般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确保分论点论述深刻。
1.控制分论点数量
申论文章写作的字数一般要求在1000字左右,这么短的篇幅,除去开头和结尾,留给论证分论点的字数已经很少,如果分论点超出4个,那么每个分论点想要做到论述深刻,无疑是天方夜谭。一般情况下,申论文章的分论点数量应保持在2到4个,这样才能基本保证每一个分论点有相对足够的论证篇幅,这是论证深刻的必要前提。
2.点出深层次问题
考生在提出分论点时,一定要多想一层,问问自己是否已经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点出了深层次含义。
3.具体、充分论述分论点
在考生所写的申论文章中,假大空式的文章出现率极高。分论点论述不足、笼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具体、充分地论述分论点有以下两个常见方式。
①原因+具体要求
「真题示例」2011年国考市级申论第四题参考例文节选
要加大城乡教育沟通,深入推进教育文化城乡一体化。文化“失根”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各成体系,才导致他们陷入“农村回不去、城市融不进”的尴尬境地。要加大城乡之间的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拓展沟通多层次模式,形成沟通长效机制,增进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之间、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乡村教育与城市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乡村受教育群体能够享受到协调的教育文化。
「点拨」
该分论点的论述逻辑为:宏观对策+原因分析+详细做法。
这段文章的分论点是:要加大城乡教育沟通,深入推进教育文化城乡一体化。其中文章分析了“文化‘失根’问题”的一个原因,即“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各成体系”,其实,这一原因是参考材料表述后得出的。材料原文如下:
“B市的公办学校,用的都是B市地方实验教材。将来考大学,因为没有户口,孩子还得回去考,怎么办?”从山西来B市打工的张某愁苦地问。考虑到这个因素许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材料反映了城乡教育体系不统一,各成体系,作者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将其融入到了文章的写作中,作为论述分论点的内容,使论述更具体、详细。
②详细的“理由”阐述
「真题示例」2011年国家省级第四题参考例文节选
弘扬黄河精神,需要我们秉承先贤之志,奋发有为。“黄河平、天下宁”,黄河安危,事关治国兴邦。自古至今,许多先贤之志就以根治黄河为己任,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呕心沥血,多年奔走在大河上下。如大禹治水,身执耒插,以为民先,终于平息水患;清代河道总督朱之锡,30余岁履任,40余岁卒于任上。十年之间,驰驱大河上下,不辞劳瘁,筑堤疏渠,积劳成疾,但仍抱病不息,死时家无余财,只有祖传的几间老屋。历代先贤之志不惧劳苦,治河过程中培育出来的黄河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开展现代化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时,也要传承和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敢于抗争的大黄河精神,拼搏进取,奋发有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奋斗。
「点拨」
这一段的分论点为:弘扬黄河精神,需要我们秉承先贤之志,奋发有为。文章论述提出这一分论点的理由之一为“自古至今,许多先贤之志就以根治黄河为己任,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呕心沥血,多年奔走在大河上下”,为使这一理由更加具有说服力,文章紧接着举出实例加以支撑,“如大禹治水,身执耒插,以为民先,终于平息水患;清代河道总督朱之锡,30余岁履任,40余岁卒于任上。十年之间,驰驱大河上下,不辞劳瘁,筑堤疏渠,积劳成疾,但仍抱病不息,死时家无余财,只有祖传的几间老屋”,这样论证就“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在论述理由后适当举例,举的例子可以是历史案例、现实案例,也可以是中央政府提出的方针政策,还可以是被普遍认可的客观规律。总之,这样会使分论点论述得更为充分。
4.积累素材,丰富分论点
“丰富”在申论文章中的含义,就是考生依靠自身的知识积累,令文章的分论点论述锦上添花。能发人之未发,也是分论点深刻的重要体现。
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公职类考试资讯、公告等考情,您可以把公务员考试网Ctrl+D收藏,如有疑问请在线
咨询提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