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上半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第四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30题 参考时限30分钟)
本部分均为单选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词、句子、篇章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根据上下文,恰当选用词语;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注意:问题可能是选择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使表达最为准确,也可能是考查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你的选择应与题目要求最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86-90题。
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察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因为美感体验是非反思的、不自觉的,美感体验的关键是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而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86.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完全满足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87.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而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88.下面不属于朦胧美感的一项是( )。
A.隔花人远天涯近
B.此时无声胜有声
C.学生听老师讲课似懂非懂
D.(东邻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89.对划线的句子“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在文中的深刻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
B.人应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C.体会美感应凭直觉而不能凭反省
D.欲望是万恶之源
90.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91-95题。
教育的任务就是唤醒人的潜力或潜在本质,使其内部产生一种自动力,最大限度地使其内部灵活性与可能性得到最佳发展。教育实质上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和认识的积累,而灵魂的成长成熟是没人可以代劳的。按本性说,人都希望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异化的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和别人要求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是有冲突的,人应按自身本性发展,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并靠自身改变自身进而把握自己安身立命之本。人要能健康成长必须经过这样一个内部发展过程。古人说:顺物之性以治物则物无不可用,顺人之性以治人则人无不可治。这与老子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意思相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减少不必要的干涉与管束,充分信任新生人的内在机制,使人渐习而日无之,从无序达到有序。而试图过多干预存在物的生长规律,必将损害这些事物,同时也破坏自身的和谐。
从心理上分析,人的这种生成是在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中达到的。而“那种最高最好的东西不是根据意识的规定制作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或无意识的成长的结果”。所谓“徙善远罪而不知”也。自己订了好的品质自己都不觉得。这是在循循善诱中,潜移默化,熏陶渐染有以致之。但人们却常常忽视甚至无视这种无意识的作用,只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觉性上。因而习惯于单向灌输,把自己当作主体,把教育对象视为客体,视为活的接受器,惟享受教育者不能意识到自己在被施教。这实在是教育的一大误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刻的论述。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一味强调自觉,必然“会在人身上培植虚伪的性格”,他严厉指责这样做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还有更巧妙、更隐蔽”的表现——事先设计故意生造一种教育场景。可当受教育者非常准确地看穿这种矫揉造作的把戏,他的心灵便会作出防御戒备的反应,形象地说,便会扣上全部钮扣,整个封闭起来。所以,他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使青少年不致感到他是被人有目的地引导到什么地方去。事实证明,受教育者越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设想,其教育效果便越大。杜甫的两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作这种教化的形象说明,教育有如雨露之于草木,受教育者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在潜意识、半潜意识中,导致深层心理结构的变化。
91.第一段中“这样一个内部发展过程”指的是( )。
A.最大限度地使其内部灵活性与可能性得到最佳发展
B.发展自身、决定自身、改变自身、把握自身
C.顺人之性以治人,则人无不可治
D.减少不必要的干涉和管束,充分信任尊重人的内在机制
92.第一段中“不仅仅”所强调的意思是( )。
A.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B.别人要求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C.人的灵魂的教育 D.知识与认识的积累
93.第二段中“受教育者越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设想,其教育效果便越大”的依据是( )。
A.把自己当作主体,把教育对象视为客体
B.一味强调自觉,必然会在人身上培植虚伪的性格
C.事先设计故意生造一种教育场景
D.在自发的或不自觉的无意识中达到教育目的
94.第二段中“只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觉性上”有种种做法、表现,不属于其做法、表现的一项是( )。
A.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表决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B.顺人之性以治人,则人无不可治
C.同学们踊跃参加班级足球赛,相互切磋球技,既增进了友谊,又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D.某车间主任竟让刑满释放人员张辛管仓库,并把钥匙交给了他
95.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思想的一项是( )。
A.人应按自身本性发展
B.顺人之性以治人,则人无不可治
C.把自己当作主体,把教育对象视为客体
D.教育有如雨露之于草木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96-100题。
(1)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
(2)纵观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断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
(3)反过来,许多学习后进的人,决不是没有潜能,而是不相信自己有潜能,经受一两次失败,就总是怀疑自己笨,不断强化“自己脑子笨”的意念。久而久之,觉得自己脑子笨的那根神经工作能力越来越强,形成习惯,一事当前先想自己笨,先想自己不行,不给那些潜在的能力、脑神经以工作的机会。于是,潜能当然被埋没了。
(4)有的人埋怨社会埋没人才,细想起来,自我埋没掉的人才要比社会埋没掉的人才多得多。
(5)要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开发大脑的智力资源,第一要紧的,就是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
(6)每个人的大脑皮层舒展开来,都在2500cm2左右,每个人都有140亿个左右的脑细胞。倘若每个脑细胞有工作一秒钟的机会便死亡,一个人一生中有效工作时间才28800万秒,即使夜以继日,星期假日都用来工作,也不过10亿秒。许多生理解剖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最杰出的科学家,也只不过用了大脑资源的十分之一。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浪费的脑潜能就更多了。
(7)1964年前苏联《今日生活》载文:在正常情况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了其思维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我们迫使我们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也可将一本大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这种对人类潜能的推数现在已为人们所接受。
(8)前捷克斯洛伐克有位叫米兰·米凯什的语言奇才,他精通40国语言,共懂116种语言。立陶宛有一位叫拉比·伊莱贾的人,只读一遍就能记住的书竟有200册之多。
(9)许多人到了暮年,忽然发现自己有着从来未被发现的这样或那样的能力。美国著名艺术家摩西老母在她的晚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分。美国学者往往把她当作范例,解释这类现象,并称之为“摩西老母效应”。与之相提并论的还有“短路理论”:如果人不去唤醒自身的潜在能力,这些能力就会转化或自我毁灭。
(10)人脑的潜能如地下的煤矿、油矿,如果自己不相信地下有矿,只是着眼于砍伐地表的柴草,当然会感觉资源贫瘠,柴草越砍越少。如果坚信自己大脑深处,潜在着巨大的资源,立足于往深处开采,那当然会有不尽潜能滚滚来的感觉。
(11)每个人都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确实都有巨大的潜能,不要紧盯着地表那点野草,大家都信心百倍地向大脑深处去开采巨大的潜能吧!
96.第(3)段末尾说潜能当然被埋没了,根据文意,对“被埋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人不相信自己有潜能,经不住失败的考验
B.有些人总是怀疑自己笨,总觉得自己不行
C.有些人“自己脑子笨”,没有潜能,无法开发
D.人的潜能会转化,也会自我毁灭
97.第(4)段中作者说“自我埋没掉的人才要比社会埋没掉的人才多得多”,根据文意对人才“自我埋没掉”的原因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我埋没掉的人才”不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因而也“不去挖掘自己巨大的潜能”
B.自我埋没掉的人才经受一两次失败,就总怀疑自己笨
C.自我埋没掉的人才“一事当前先想自己笨”
D.自我埋没掉的人才到了暮年“忽然发现自己从来未被发现的这样或那样的能力”
98.给第(9)段的“摩西老母效应”所作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发现并利用自己的某种潜能,并且获得很大成功
B.人在晚年发现利用自己的艺术天分,并获得巨大成就
C.人到晚年发现利用自己的某种潜能,并且获得巨大成就
D.人发现并利用自己的某种潜能,并获得巨大的成就
99.下面的论述不可能从原文中推出的一项是( )。
A.每个人的大脑都拥有丰富的脑力资源
B.拉比·伊莱贾记住的书有200多册,他却仍然有绝大部分的脑力资源没有被开发
C.只有坚信自己大脑有巨大的潜能,才能充分开发大脑的智力资源
D.人到了暮年还不去唤醒自身潜在能力,这些能力就会转化或自我毁灭
100.下面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学习后进的人永远不会发现自己的巨大潜能并加以利用
B.正常情况下工作的人们浪费了大量潜藏于大脑深处的各种能力
C.杰出的科学家或学者充分唤醒并开发了自己大部分的脑力资源
D.米兰·米凯什仅仅利用了一小半自己的脑力资源就成了“语言奇才”,这说明他的脑潜能很好地发挥到了一半的工作能力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01-105题。
人间鲁迅
一个人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
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会、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字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他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不如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注:奥林匹斯,希腊东北部的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视之为神山,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住在山顶。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第三任神王,是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
101.文中与“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相照应的短语是( )。
A.不惮牺牲自己 B.单身鏖战
C.韧性的战斗 D.逆子贰臣
102.第四段所说的“铺垫与厚饰”,在文中指的是( )。
A.平凡的伟大 B.超人一等的殊勋
C.过分夸大鲁迅的伟大 D.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
103.作者不主张对鲁迅作“铺垫与厚饰”的原因是( )。
A.世间的纪念物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
B.铺垫与厚饰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
C.我们不需要宗教式的膜拜
D.鲁迅的作品早已表达了鲁迅的形象
104.本文认为,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 )。
A.他使我们深刻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并且根据他的精神选择
B.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
C.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D.他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10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所有对鲁迅的纪念中,作者只赞成那能够激发对真理的渴求,奔赴生活的勇气与变革的热情的纪念
B.题目“人间鲁迅”是说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不应该在他身上加上“铺垫与厚饰”,只有把鲁迅看作人,才能更显他的伟大
C.正因为鲁迅获得了辉煌的战绩、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所以他赢来了众多的私敌、密集的刀箭
D.鲁迅的文章平易、新鲜、富有生命的活力,是因为他在文章中写进了恶人的凶狂、辛酸、悲惨和反抗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06-110题。
人们经常听到“信息”和“控制”这两个字眼,但往往说不清它们的确切含义。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信息”和“控制”中。早晨起来洗脸,先往盆里放一点热水,用手试试是冷还是热,冷或热就是信息,再往盆里加入冷水或是热水,使水温达到合适温度为止,这就是控制。今天天气是冷是热,不知道。看看户外的温度计,它告诉我们天气冷热的信息,就可以控制一下穿衣服的多少,穿好衣服去上班,是迟是早,不知道,看看手表,它告诉我们时间信息,就可以控制一下我们骑车的快慢。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有关信息和控制的例子,不是到处都有吗?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更是到处用到信息和控制的基本道理。农民看到庄稼枯黄了,这是信息,赶快施肥浇水,这就是控制。炼钢工人观察钢水的颜色,得到钢水温度的信息,判断是否继续加氧或及时出炉来控制炼钢质量。总之,安排好生活生产离不开信息,也离不开控制。
人们积累了多年的生活生产经验,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很自然想到利用仪表和机器自动地获取信息,自动地进行控制,这样就产生了所谓自动化。
发展自动化技术的【 】问题是从信息源中获取信息,再将已得到的信息加以处理,然后是利用信息进行控制。概括说来,信息源可分为三个方面:自然信息源、社会信息源和知识信息源。自然信息源是指来自自然的信息,包括物理、化学、天体、地学、生物等方面的信息。过去谈自动化,只限于利用自然信息进行控制。近年来,更将自动化的应用渗透到企业管理以至家庭生活,于是出现了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这一类新事物。就将自动化技术从工厂扩大到了全社会,因而从社会中自动地提取信息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例如,商情信息、出版信息等等,都是人们生活中所关心的事情。古今中外记录流传下来的知识,专家的经验,都含有丰富的信息,就构成了知识信息源。从知识信息源中,自动地检索到人们所需要的知识,往往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物资。所以说,重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106.作者谈到“信息”含义时,先后说“冷或热就是信息”,“农民看到庄稼枯黄了,这就是信息”,其表达方式是( )。
A.从本源上叙述 B.从概念上界定
C.从生活上举例 D.从理论上阐述
107.文章第四段的【 】处该补入的最合适的词语是( )。
A.主要 B.重大
C.首要 D.关键
108.文章的开头说的是人们生活在“信息”和“控制”当中,接下来说人们到处用到“信息”和“控制”的基本道理,按这个思路,后面内容实际上说的是( )。
A.人们在这个理论高度上,丰富信息论科学
B.人们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动化技术
C.人们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源
D.人们掌握了这个理论,知识便更加受到重视
109.“重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从本文看,这一结论的依据较充分,下列各项里有一项可排除,它是( )。
A.从信息源中获取信息,再加以处理,并进行控制
B.信息从自然知识扩及社会知识,使其提取更重要
C.古今中外的知识和专家的经验都含有丰富的信息
D.由此检索所需知识,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物资
110.根据文意,下列信息属于知识信息的是( )。
A.某大型演出的海报
B.冥王星被“踢”出大行星队伍
C.股评家对于某支新上市股票的预测
D.每天的路况信息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11-115题。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得抗药害虫种类不断增加,且抗药性也越来越厉害。今天要杀死这些抗药害虫,必须将剂量增加成千上万倍,既增加生产成本,又会杀死害虫天敌,造成农作物害虫频频成灾。尤为严重的是,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加剧环境污染,损害人类身体健康。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世界每年有200万人发生农药急性中毒,其中有四万人丧生。而病得不清不楚,死得不明不白的慢性中毒者,数量无法统计。
面对化学农药长期滥施造成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各国科学家从加紧研究有毒植物和推广应用植物农药等方面寻找出路。近年来,植物农药的研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植物农药又叫生物农药,是利用有毒植物中的多种杀虫成分,经过提炼后生产的农药。与化学农药比较,植物农药有着突出的优点。
由于它们的杀虫有效成分为天然物质,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因此,施用后较易分解为无毒物质,对环境无污染。由于植物杀虫剂杀虫成分的多元化,就使害虫较难产生抗药性。这同病菌对中药混合物煎剂较之于单质的抗菌素更难【 】的道理一样。植物农药有益生物(即害虫天敌)的安全。根据试验,使用我国研制的鱼藤菊酯植物杀虫剂的常用剂量喷施,对蔬菜头号害虫萝卜蚜的防治效果达到99.85%,而对蚜虫天敌瓢虫的杀伤率仅为11.58%;对照使用的化学杀虫剂乐果乳油的两个指标分别为71.5%和28.54%。
此外,有毒植物可以大量种植,而且开发费用也较低。我国已发现的有毒植物达一万多种,它们当中大都具有杀虫抑菌作用,较有价值的杀虫植物大概有五类:对昆虫有强烈驱赶作用的,如丁香、茴香;对作物真菌病和病毒病有疗效的,如大黄、烟草;可提炼使昆虫有强烈拒食作用的天然物质的,如川楝、花椒;能影响昆虫激素平衡的,如万寿菊、香茅;使昆虫绝育的,如喜树硷、姜油等。
111.对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的严重问题,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得抗药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且种类也不断增加
B.增加化学农药使用的剂量会杀死害虫的天敌,造成农作物害虫频频成灾
C.现在要杀死这些抗药害虫,必须千万倍地加大剂量,这必然导致化学农药生产成本增加
D.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杀虫,已经造成了损害人体健康、危机人的生命的严重后果
112.下列对“植物农药”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提炼有毒植物中能有效杀虫的对环境无污染的无毒物质制造的
B.是提炼有毒植物中多种有效杀虫的天然物质制造的
C.是利用多种有毒植物的杀虫成分,经过提炼后制造的
D.是利用有毒植物中使害虫不能产生抗药性的多种杀虫成分,经提炼后制造的
113.对文中“植物农药有着突出的优点”一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避免了化学农药不易分解为无毒植物物质、对环境有污染的缺陷,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B.使害虫较难产生抗药性,如同病菌对于中药混合物煎剂更难适应一样
C.植物农药不会杀死害虫的天敌,有益于生物的安全
D.有毒植物可以大量种植,而且与化学农药比较开发费用也较低
1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植物农药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是化学农药所不及的
B.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杀虫成分单一化,因而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
C.植物农药防治农作物虫害的原理主要是驱赶害虫和破坏抑制害虫的生理机能
D.我国已发现的有毒植物都具有杀虫抑菌作用
115.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抗拒 B.适应
C.消灭 D.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