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下半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第四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30题,参考时限30分钟)
本部分均为单选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词、句子、篇章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准确的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根据上下文,恰当选用词语;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注意:问题可能是选择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使表达最为准确,也可能是考查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你的选择应与题目要求最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86-90题。
大爆炸理论的最直接的证据来自于对遥远星系光线特征的研究。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测量了18颗恒星(它们距地球的距离是已知的)发出来的光,发现它们都全部存在着红移。哈勃得出结论,这些恒星一定相对于我们(观测者)在后退。因为根据多普勒效应,恒星一边后退一边发光而且光速(相对于观测者)是不变的话,我们收到光的波长就会长于原来的值。就如远去的声音将变向低音,光将偏向红光。哈勃认为,遥远星系的光波变长(红化)是由于宇宙正在膨胀的结果。在一个正在膨胀着的宇宙中任何一点来观测,其周围的任何星系都是离它退行的,离它越远的星系退行速度越高。
如果宇宙正在膨胀,它在过去必定比较小(这也是蕴涵在膨胀观念中的逻辑结论)。如果能倒放这部“宇宙影片”,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星系在遥远的过去是聚合在一起的。并且根据现在的膨胀速度,我们还可以推断这种聚合状态必定出现在好几十亿年前。科学家们现在将之定在150亿年左右。
对大爆炸宇宙学说有力支持的第二个观测证据出现在1965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偶然地检测到弥漫在全天空的微波背景辐射。这种辐射以相同的强度从空间的各个方向射向地球。它的光谱线与达到某种热动平衡态的熔炉内的发光情况【 】相符,由于符合程度非常之好,因而不可能是一种巧合。这个发现被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对它的测量表明,它的有效温度大约比绝对零度(约等于-273℃)高3度,可写为3K,只能将微波背景辐射解释为这是宇宙原初阶段(大爆炸阶段)的直接遗迹,把它看作为宇宙诞生时灼热火焰的余辉,是从大爆炸散落的残余辐射由于宇宙膨胀而冷却所具有的。实际上最早提出微波宇宙背景辐射假说的科学家就意识到,如果宇宙起始于遥远过去的某种既热而密的状态,那就应当留下某种从这个爆发式开端洒落的辐射。
86.文中划线处“红移”的意思是( )。
A.恒星一边后退一边发光,观测者收到光的光波变长
B.恒星发出的光呈现红色,观测者可以看到它缓缓后移
C.恒星如果用不变的光速发出光线,那么光线将偏向红色
D.恒星与地球的距离是已知的,它们向地球发出红色的光
87.从哈勃的研究成果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8颗恒星发出的光存在“红移”,可以推知这些恒星在后退
B.分析遥远星系的光波变长这一现象,科学家推知宇宙在膨胀
C.在宇宙中任何一点观测,都会看到周围星系因膨胀而存在后退
D.哈勃所测量的“红移”,并非指恒星具有能发出红色光波的物质结构
8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宇宙膨胀理论有力支持了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正确性
B.宇宙膨胀如果是事实,那便证明了它过去是聚合状态
C.微波背景辐射现象证明了宇宙膨胀理论的正确性
D.微波背景辐射呈低温状态,可见是大爆炸的遗迹
8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推测,大约150亿年前发生了宇宙大爆炸,宇宙由此诞生
B.宇宙原初阶段处在既热而密的状态,不断向四周洒落着灼热的辐射
C.微波背景辐射以相同的强度射向地球,可以推知宇宙大爆炸规模
D.由于宇宙膨胀,地球当然也随之膨胀,太阳系、银河系也随之膨胀
90.文中第三段【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部分 B.基本 C.精确 D.可能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91-95题。
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的《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不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也是四言为主。”为什么“四字格”成语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古人对客观美的认识,就是成双成对的:“天”和“地”、“方”和“圆”、“日”和“月”、“山”和“川”等等,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颔联和颈联是一定要用对仗的。古人之所以格外重视四言,是因为“四言”是惟一的字数较少却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由此可见,汉语成语在形式上,选择了“四字格”,其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从现在心理特点来分析,它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可见“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确有它的精妙之处。
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锤炼出的成语,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中的有166条。这些成语,有的就是《论语》中的原文,如哀而不伤;有的则把较长句子【 】,变成四音节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的是把出处不同,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凝神。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但是无论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
91.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的主要原因是( )。
A.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结构灵活多变,音律和谐,便于记忆
B.最具有汉语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C.因为“四言”是惟一字数较少的却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
D.“四字格”的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土壤里中
92.文中【 】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掐头去尾 B.精简压缩 C.去糟存精 D.断章取义
93.下列成语的来源可分为四类:有的出自神话传说,有的出自寓言故事,有的出自历史故事,有的出自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
①名正言顺 ②开天辟地 ③图穷匕见 ④勾心斗角
⑤画蛇添足 ⑥精卫填海 ⑦黔驴技穷 ⑧卧薪尝胆
其中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是( )。
A.①④ B.②⑥ C.③⑧ D.⑤⑦
94.下列选项对于文章主旨概括正确的是( )。
A.“四字格”成语备受欢迎 B.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C.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 D.成语深深扎根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
95.根据本文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于内容而言,“四字格”往往更讲究声调的平仄协调
B.成语即四音节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固定词组
C.“四字格”表义的高度概括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D.“四字格”成语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均体现了汉语的精妙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96-100题。
在高科技时代,世界经济已是一个依靠知识驱动的智力系统。单纯模仿的时代结束了,这是一个发挥民族创造力的时代。科学技术已经变成了社会的核心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讲,物质资源也退居次要地位。最可贵的资源是智慧,财富的最高形式是科学技术知识。利用高科技开发的产品是“集成知识”型产品,而传统产品则属于“集成资源”型产品。集成知识型产品常常要求预先支付较高费用,但其实际成本则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带来巨额利润。例如购买一份软件可能要花几百万元,但拷贝这份软件只需几元钱,其实价与成本价的差额也比低技术产品高得多。一种产品越接近纯知识型,它的收益也就可能越高,广泛利用高科技成果可以大大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中,“智能资本”带来的收益可以说是无止境的。“智能资本”最终将导致社会财富的大转移,即从【 】的拥有者手里转移到那些掌握着【 】的人手中。正因如此,当今物质资源贫乏的国家,只要充分掌握并有效地利用了科学技术知识,就可以发展成为经济上的强国。
96.对“物质资源已退居次要地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高科技时代,世界经济依靠知识来驱动,物质资源的作用就显得微弱了
B.科学技术已经变成了社会的核心资源,取代了以物质资源为核心的地位
C.财富的最高形式是科学技术知识,不是物质资源,因而社会核心资源发生了位移
D.集成知识型产品的效益大大超过集成资源型产品的效益,促使科学技术资源地位上升
97.“其实价与成本价的差额也比低技术产品高得多”一句中“其”字指的是( )。
A.集成知识型产品 B.集成资源型产品
C.所购买的软件 D.纯知识型产品
98.对“广泛利用高科技成果可以大大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科学技术已变成了当今社会的核心资源
B.因为当今社会最可贵的资源是智慧
C.因为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品竞争中,“智能资本”带来的收益是无止境的
D.因为“智能资本”最终将导致世界财富的大转移
99.对本段文字的主要意思表述得准确严密的一项是( )。
A.在高科技时代,要想成为经济上的强国,必须依靠知识驱动
B.在高科技时代,最可贵的资源是智慧,财富的最高形式是科学技术知识
C.在高科技时代,能否发展成经济强国,关键是能否充分掌握并有效利用科学技术知识
D.在高科技时代,广泛利用高科技成果可以大大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
100.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A.自然资源 物质资源 B.智能资本 物质资源
C.自然资源 科技知识 D.集成知识 集成资源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01-105题。
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生物学世纪将在三个领域中到来:医药、环境整治和农业。
以清除污染为例,新的研究表明,在进化的过程,自然界曾反复地从微生物中增加或减少基因簇,就像调试计算机时增加或减少程序一样。既然自然界能这样做,今天的操纵者也行。于是一个名为“基因组工程”的新领域诞生了。基因研究所目前在测序的一种细菌可以耐受超量辐射。如果插入了它的铀代谢途径的基因簇,科学家们就能制成可以清除高辐射废物的细胞。
【A】一些乐观的科学家期望着由全能生物导致的绿色高效经济的诞生。这些生物可以做从清理垃圾到用无机物制造甲烷的所有事情,从而可以解决我们面临的紧迫的污染问题。
【B】几年前,美国卡纳基研究所的生物学家曾把生产塑料的基因转入拟南芥中,使其成了一个生物塑料工厂。现在,美国科学家使这个重要概念成了商业现实。科学家预言,到了2003年,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将大规模种植这种植物。
【C】一些科学家相信,生物学的世纪也会导致电子学的新纪元。在基因的双螺旋中蕴涵的信息百万倍于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把它作为计算的基础是很吸引人的。在一次DNA计算会议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博涅赫认为,虽然用DNA进行一次计算要花一个小时,而用硅片只要几分之一秒,但硅片只能做一件工作,而一台DNA计算机理论上可同时进行十亿亿个工作。当然,要向硅片挑战,DNA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D】世界已经飞速走向生物技术的世纪了,连科学家们也不知前景会怎么样。有些学者甚至怀疑人是否具有足够的智慧来了解自身的80000个基因是如何共同作用产生了一个可以注视自己过去与未来的生命的。但是,大家已经认识到,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当我们进入下一个千年时,生物技术将在人类历史上写下自己的篇章。
101.对“全能生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清除高辐射废物的生物
B.一种可以耐受超量辐射的细菌
C.可以做从清理垃圾到用无机物制造甲烷的所有事情的生物
D.许多国家大规模种植的转入了生产塑料基因的拟南芥
102.“美国科学家使这个重要概念成了商业现实”中“这个重要概念”指的是( )。
A.生物塑料工厂 B.绿色高效经济
C.全能生物 D.基因组工程
103.文中认为“生物学的世纪也会导致电子学的新纪元”,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根据的一项是( )。
A.在基因双螺旋中蕴涵的信息百万位于最先进的集成电路
B.一台DNA计算机理论上可同时进行十亿亿个工作
C.把基因的双螺旋作为计算的基础是很吸引人的
D.用DNA进行一次计算要花一个小时,而用硅片只要几分之一秒
10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03年后,人们就会大规模种植转入了生产塑料基因的植物
B.世界已经飞速走向生物技术的世纪了,但有些学者还在怀疑,不知前景会怎么样
C.将来人们可以利用全能生物解决我们面临的紧迫的污染问题
D.DNA计算机的出现,将会导致电子学新纪元的到来
105.“事实上这种尝试已经开始了。”应填补在文中哪一处?
A.【A】 B.【B】 C.【C】 D.【D】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06-110题。
过去,是生产决定需要。工厂生产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老百姓就得人人穿中山装。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是需要决定生产。你再生产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老百姓不买你的账,他们的意志通过市场表现出来,逼着你去开发新产品,实行“产品革新”。
当然,市场推动技术发展,并不意味着技术发展完全决定于市场。众所周知,技术革新包括“产品革新”与“工程革新”这两个侧面。显然,产品革新需要工程革新给予支持,工程革新也需要产品革新加以引导。
市场既然具有刺激产品革新的作用,当然也对工程革新具有间接的刺激作用。特别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广大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这些都要通过工程革新来实现。
然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市场仅仅是刺激工程革新的“外因”,而直接导致工程革新的内因,则在于生产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推动尚未发生革新的生产环节乃至整个生产技术体系出现“工程革新”。
由此可见,技术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市场和生产。【 】对“产品革新”的推动作用更为直接、明显。
记得一位经济学家说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在于生产,如果生产搞不好,无论采取什么经济政策都将无济于事。”
战后美日技术发展的比较,为说明以上道理提供了生动的例证。本来,从半导体到汽车到电视机,重大的产品革新都是由美国人实现的。然而,“后来居上”的日本人在上述所有产品的竞争中都把美国人打败了。日本人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靠重视生产,重视工程革新。日美竞争力的差距主要体现于两国生产的差距、工程革新的差距。
与日、美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科技体制的一个独特之处是,我国的科技主力军在企业之外,而人家的科技主力军均分布于企业之中。虽然多年改革,我国科技主力与企业分离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当然,技术市场的迅速发展,给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架起了“金桥”,大大加快了许多“产品革新”的成果向企业的转移。但是,在那些必须与生产紧密结合、必须通过在生产实践中摸爬滚打才能激发与实现的“工程革新”方面,企业究竟能够向远离生产的科研单位“买”到多少成果,究竟能否靠一个“买”字解决问题?
据报道,由于受“经商热”等的影响,在许多重要企业,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企业科技人员还在“外流”。生产在呼唤技术人才,而技术人才却在离开生产,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总而言之, 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这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不保持平衡也不行。
106.第三自然段中“这些”指代的是( )。
A.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品革新
B.市场具有刺激产品革新的作用,也对工程革新具有间接的刺激作用
C.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D.通过工程革新来实现的成本降低
107.“显然,工程革新的发生与实现,是与生产密不可分的。”这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还原到哪个位置?
A.第三自然段前面 B.第七自然段前面
C.第四自然段后面 D.第七自然段后面
108.与第二自然段中“市场推动技术发展,并不意味着技术发展完全决定于市场”这句话的意思不一致的一句话是( )。
A.市场并不能完全制约技术的发展
B.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取决于市场
C.市场并不能完全决定技术的发展
D.市场并不能完全决定于技术的发展
109.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指的是( )。
A.产品革新与工程革新 B.市场与科学技术
C.市场和生产 D.科技人才与管理
110.文章【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生产 B.激烈竞争 C.市场 D.科研能力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11-115题。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都参加的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人以自己的活动作为【a】,来调节和控制他跟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我们现在谈的是人类所特有的那种劳动。蜘蛛结网,颇似织工纺织;蜜蜂用蜡来造蜂房,使许多人类建筑师都感到惭愧。但是,就连最【b】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要高明,因为建筑师在着手用蜡来造蜂房之前,就已经在头脑里把那蜂房构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他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改变,同时在自然中实现了他所意识到的目的。这个目的就给他们的劳动方式和劳动方法规定了法则(或法律)。他还必须使自己意志服从于这个目的。这种服从不仅在一些零散动作上,而是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各种劳动器官都要紧张起来,还要行使符合目的的意志,具体表现为集中注意(聚精会神)。劳动的内容和进行方式对劳动者吸引力愈少,劳动者愈不能从劳动中感到运用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各种力量的【c】,同时就愈需要加强集中注意。
111.下列依次填入【a】【b】【c】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A.媒体 笨拙 乐趣 B.媒介 拙劣 兴趣
C.媒介 拙劣 乐趣 D.媒介 笨拙 兴趣
112.对“人类所特有的那种劳动”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人类区别于蜘蛛、蜜蜂的用手来进行劳动
B.是指人类区别于蜘蛛、蜜蜂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并语言参与的劳动
C.是指人类区别于蜘蛛和蜜蜂的,本能的、能预设成果并伴随整个劳动过程的劳动
D.是指人类特有的意识活动
1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在劳动过程中改造了自然也改造了自己
B.成品生产以前先以观念或意象的形式存在于头脑里,这肯定了形象思维的作用
C.劳动中的法则,伴随着劳动的产生而产生
D.在劳动过程中,人是靠形象思维进行交流活动的
114.对原文中加点的语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者观念——指劳动者的形象思维
B.以观念的形式——指劳动者对其劳动的对象的总体感受
C.实现了他所意识到的目的——指劳动者劳动的最终目的
D.三个句子含义相同,都是指劳动者对其劳动所得成果在头脑中的构建
115.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文开宗明义地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参加的一种过程”,说明主体和客观都不可偏废
B.用蜜蜂造蜂房的例证来说明人的劳动也有无意识性
C.原文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在劳动生产之前心里已先有蓝图,有了观念和目的,而这个目的就规定了劳动的方式和方法的法则
D.文章申明了各种劳动器官的全面合作,都要紧张起来,这就表现为“注意”或“聚精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