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焦点评论】:72小时之后的救助更考验智慧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都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与时间赛跑,和死神抗争。可以说,无论是交通“生命线”的打通、通讯恢复的速度,还是救援人员进驻、第一批物资到达速度,以及第一场发布会的召开等,各方面的应急机制都取得了进步。
不过,抢救生命仅仅只是第一阶段的工作,72小时的黄金救援期过后,抢险救灾将从以救人为主的紧急救援阶段逐渐转入受灾群众医治、灾后重建期。如何让灾区群众尽快走出阴影、重返幸福更加考验政府部门的智慧。
一是物资落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芦山地震发生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救助资金和物资陆续涌向灾区,其中既有政府调集的赈灾物资也有民间公益机构筹措的社会捐助,相关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一方面要保证捐赠渠道的公开透明,另一方面要掌握每笔资金的流向,既要避免灾区出现资源浪费和物资分配不均的现象,更要斩断某些人伸向“救命钱”的黑手。
二是制度保障。在地震中不少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健全的身体,对他们的救援不能仅仅限于一日三餐,当地民政、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建立长久保障机制,拨出专项资金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对一些地震孤儿和孤老提供生活保障,提供特殊岗位帮助致残群众重拾工作,让地震对灾区群众的影响最小化。
三是心理重建。地震过后的心理创伤往往比身体创伤更加可怕,身体创伤会慢慢痊愈,但家园破坏亲人离世的痛苦却难以愈合,面对救援人员的撤出和社会关注的降低,会让当地灾民产生一种被忽略的错觉,造成抑郁情绪。震后心理重建工作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受灾者的坚强自助,需要专业心理救援人员的科学工作,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
关键词:
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公职类考试资讯、公告等考情,您可以把公务员考试网Ctrl+D收藏,如有疑问请在线
咨询提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