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海南公务员申论热点:治PM2.5 扫”雪”还需除“霜”?
春节黄金周第二天,各地交通秩序井然有序,景区节日氛围喜庆热烈。除夕夜过后,燃放烟花爆竹让中国一些城市的PM2.5指数上升,中国新年习俗再度引发关注。(中新网2月11日电)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庆祝春节的传统方式,在增添节日气氛的同时,存在消防和人身安全、空气污染等方面的隐患。据北京官方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尽管许多市民已经自觉减少燃放烟花爆竹,除夕夜北京城区环境评测点的空气质量级别多为五级“重度污染”或六级“严重污染”,PM2.5仍为首要污染物。如果说PM2.5是纷纷扬扬恼人的雪,那么,春节鞭炮燃放烟花爆竹就是在为空气污染雪上加霜。
当下有“三大误区”值得注意。其一:“燃害”降低了就沾沾自喜。央视晚间新闻报道称,今年除夕夜,北京市因燃放烟花爆竹共引发火情83起,受伤25人,火情和致伤人数比去年分别下降了44.6%和28.6,按照万人火情率和伤情率统计属于良好等级。仍有火情,仍有受伤人数,竟然是“良好级别”?这样的标准是否该改改了?!
其二:好了伤疤忘了痛。且不说年年报道燃放烟花爆竹污染大幅下降,与公众感受大相径庭,就说鞭炮惹祸导致的突发事件也该让人警醒吧?10多天前,河南义昌大桥因运输烟花爆竹车辆爆炸发生桥面坍塌事故造成多人伤亡,现场惨不忍睹。从鞭炮厂家加紧生产、急赶发货,到危险品运输、鞭炮燃放等多个节骨眼上都险象环生,血的教训何时能祭出零容忍禁令?
其三:以“民意”的名义放纵燃放。这几年有一种声音很有市场,就是春节烟花爆竹燃放不应“一禁了之”。这一观点的支撑点就是所谓“民意”。老百姓爱放,就要让放。至于十面“霾”伏持续笼罩神州大地,就让有关部门去“疏堵结合”吧。殊不知“禁改限”的潜台词就是“一放就乱”。难道年味真的必须加一勺子燃放鞭炮的“佐料”吗?中华文明与时俱进连丢下一串鞭炮都这么难吗?
扫“雪”还需除“霜”。鞭炮之祸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一大公害。放了禁,禁了放,仅凭一纸禁令打不过根深蒂固的“惯性”,何况所谓“民意”还在搞“零和”。监管在“人性化”上左右摇摆,步入“松紧带式”的管理怪圈,PM2.5很难不出现“爆表”。本来鞭炮就不是人们节日生活的必需品,如果我们改变了习惯,就可能避免因由鞭炮引发的灾祸。政府何不通过制度规制和引导,使民众改变这一害人又害已的陋习呢?
禁放鞭炮不能靠惨案警醒和一时之功。上亿人的习惯是最可怕的势力。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每一位负责任的公民,都应从春节少放、不放鞭炮做起。要想从根本上禁绝个人燃放烟花爆竹,必须强行入轨,以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处罚,使不放鞭炮成为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不让鞭炮的烟尘与肆虐的雾霾会合,不让公众再对烟花爆竹担惊受怕,必须从严格标准开始,以零容忍的刚性制度推进全民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