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海南公务员行测辅导:片段理解题解法精析
2013海南公务员行测辅导:片段理解题解法精析
随着公务员考试不断的向前发展,题型也一直在发生改变,种类越来越多,考察的方式也越来越灵活,考生面对这种趋势,有时不能准确辨别题型,导致不能选择正确的思路解答,从而影响解题速度与准确率。针对此种现象,硕文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将对天津市考中言语理解类题目中的细节理解题型、意图判断题型的考察形式和比较新颖的典型题进行解析,总结出快速有效的解题技巧,使考生能准确辨别题型,找到恰当的方式快速解题。
细节理解题型中的变形题详解
【例1】世界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是美国于1790年进行的,调查员挨家挨户地寻访,记录每户居民的人数和他们的名字。第一次人口普查对奴隶也进行了统计,但根据当时美国宪法中的“五分之三协议”,每位黑奴只能折抵3/5个自由民。美洲印第安人因不参与当时美国政府的赋税和利益分配,未被列入普查对象。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为390万。此次普查虽算不得上是成功,且仍带有种族歧视色彩,但在它结束后,自杀率、犯罪率、宗教分布、男女比例等社会学概念开始逐渐形成,这在经济和政治学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根据这段文字,世界上第一次人口普查( )。
A.统计了自杀率和犯罪率等
B.只统计了白人公民的数量
C.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D.涵盖了所有的美国公民
【解析】这是一道细节理解变型题。传统的细节理解题的提问方式为,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是,或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而此题,直接把提问方式具体化到世界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如何,问法虽然是有所改变,其实证明此题的提问更加有针对性,考生便可以直接回到原文对人口普查的信息做相关了解即可,解题更加有针对性,减少了阅读量。回到原文发现自杀率和犯罪率是在第一次人口普查“后”逐渐形成的,所以A选项错误。第一次人口普查对黑奴也进行了统计,所以B选项错误。第一次人口普查中,每个黑奴只折抵3/5个自由民,而且没有普查美洲印第安人,所以并没有涵盖了所有美国公民,D选项错误。根据最后一句话,可知C选项正确。
【例2】社会焦虑突增导致青年社会责任感突减。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处在竞争环境中的青年,不得不经常考虑个人的就业、住房、医疗、婚姻、教育……他们逐渐疏离社会,一种非正常的社会心理--“社会焦虑”由此产生。比如有些青年有一种对未来的潜在风险不可预测的“恐惧”和忧虑,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对“社会焦虑”产生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社会环境急剧变化
B.个人的就业、住房等问题
C.对未来风险的不可预知
D.社会责任感突减
【解析】此题是细节理解题的变形题,需要查找的是“社会焦虑产生的原因”,所以同样,回到文章直接找原因,解题更加有针对性,文段首句提到“社会焦虑突增导致青年社会责任感突减”,由“导致”一词可知,“社会责任感突减”是结果。此题需要选理解不正确,故直接选D即可。
根据以上典型例题,可以看出,考试题型会越来越灵活,提问方式比较多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就需要考生首先准确辨别题型,其次再根据相应的解题思路技巧,采取恰当的方法给予解答,只要题型辨别准确,解题方向就可以正确把握,所以在复习备考阶段,需善于将一些新颖题型归类,做到心中有数,知识结构清晰,这样在考场上才能有备无患,发挥自如。
意图判断题中言外之意如何挑选
考生们在解意图判断题时,都了解题目的正确选项特征应该是作者的言外之意,但是当一道题里出现了多个言外之意时,应如何辨别出一个最优答案呢?演示例题如下:
【例3】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就一直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个人完全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导致了心灵的空洞化。言为心声,当然我们也就不指望贫乏的心灵会孕育出充满灵秀与个性的文字了。这种思想的空洞化、表达的模式化,不能不说跟我们的教育有关。我们一直在接受一种英雄主义的教育,理想、崇高、献身、奋斗……成为时时挂在人们口头上的惯用语。不管你内心是怎么想的,反正在各种场合,总要说或者写一些冠冕堂皇的大话。久而久之,从言不由衷到言由心生,即使需要你说一点属于自己的话语,都已经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不知道怎么表达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英雄主义教育抹杀个性
B.学生问题不容忽视
C.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D.模式化教育亟需改变
解析:文段字面阐述的现象为:由于教育方式导致了,个人心灵的空洞化,心灵的贫乏进而得出结论--这种思想的空洞化、表达的模式化,不能不说跟我们的教育有关。由此可知作者论述的目的在于“呼吁改变过去模式化的教育方式”。A项易排除,是对字面意思的描述,属言内之意。B、C、D三项均为言外之意,根据字面意思,主要导致学生们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统一化,模式化,因此D项最契重文章主体,作者的核心意思也就是呼吁这种教育方式的改革。故选D。B、C两项虽也为言外之意,但是讨论的主体分别为学生问题与教育这两个概念,概念范围过大,没有与原文讨论的主要话题保持紧密的联系,不够贴切,故排除。
【例4】法国着名寓言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行路人的大衣吹掉,北风呼呼猛刮,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北风无奈于他。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路人解开衣扣,脱衣而行,南风获胜。
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方法得当柔可克刚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析:此题观察选项的特征,均为言外之意,此时思路的重点仍然需放在比较哪一个言外之意与原文最关联、最紧密,文段的意思是,针对相同的一件事,南风与北风采取的不同的方法,虽然南风用力小,但最后却战胜了北风,也就是说,如果采取的方法用得当,仍然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故答案为B。A、C、D三项也均为言外之意,但是与文段叙述的意思没有联系,C项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根据原文,南风与北风都实践了,所以比较不出结论,D项的利其器更无从体现,A项具有一定的干扰性,强调具体问题,意思是做事情应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文中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想让行人把外衣脱掉,故不存在具体问题,应排除。
根据以上的典型例题,考生需明确,在做题图判断题时切不可一看到言外之意就直接选择,因为题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干扰选项,会出现同一题目有多个言外之意的情况,解题思路的侧重点应该放在,比较那一个言外之意的选项与原文表述意思最有关联性,最紧密,这时需依托与片段的字面意思进行适度的引申,不能主观联想。所以今后再遇此类题型时,就需要先理解片段意思,再比较选项,得出最优答案。
海南硕文教育交流学习平台 海南硕文官方网站 海南硕文新浪微博 海南硕文腾讯微博 海南硕文QQ交流群 硕文教育公考论坛 海南硕文新浪博客 海南硕文人人主页 微信号hainanht2012 硕文教育YY8608频道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海南人事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