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事业单位考试时政热点:不应以捐款数额论善心大小
【导语】抗争救灾工作持续进行中,捐款问题便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社会各界纷纷献出了援助之手,但是作为公众人士和企业,到底应该捐多少呢?很多明星在微博中喊冤,真是不捐骂,捐了也骂,捐了不说骂,捐了说了也骂,捐少了骂。在灾难面前我们应该用什么来衡量一个人、一个企业的良心呢?难道单单从捐款的数目吗?
从雅安地震进入公众视野的那一刻起,已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加入了捐助的行列,各界的捐助活动纷至沓来,已有媒体对捐款企业做出了排名。举国同悲,人们都希望能为灾区做点什么,捐款成了表达爱心的最好载体。爱心无从度量,款项则可比较,一些人将捐款的多少作为衡量他人道德水准的标尺,发现谁没捐或者捐得不称自己心意,便发起猛烈攻击。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王石身陷“捐款门”事件。汶川地震发生后,万科为灾区捐款200万元,在当时,这笔款项同动辄上千万的捐助相比,确实不算多。此后,王石又作出诸如“万科捐出200万是合适的”、“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的表态,结果成为众矢之的,饱受质疑与批评。迫于舆论压力,王石在灾区为“捐款门”事件公开道歉,万科公司也随即提出捐助1亿元重建灾区的方案。但即便如此,一些人仍然不依不饶。现在回过头再看这件事,再咀嚼一下王石说过的话,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善款是传递爱心的载体,捐多捐少都是心意,就算不慷慨解囊,也不能成为判定道德水准低下的依据。将捐助活动化为道德大棒向他人挥舞,本质上是一种无知和霸道,同善与爱并无太多关系。
其实,在灾难面前,大家如此关注捐款事件,是对社会、个人的一种不信任感的体现。但是,我们如果可以换位思考,去考虑捐款人的处境或许就不会那么咄咄逼人。捐钱是好事,捐多少都是一份心,如果拿数目去衡量去批评企业或个人,那么这种舆论监督就变了味儿。唐山人事考试网http://tangshan.chinagwyw.org/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河北人事考试网 河北公务员招考信息汇总 辅导课程 公务员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