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时评:坦诚相告才有社会共识
李克强总理日前强调,要及时主动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信息,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
说真话、交实底,说白了就是政务公开。政府部门越公开透明,就越容易达成社会共识。很多事情越吞吞吐吐,越不说真话、交实底,就越难说得清,不仅如此,还会招来一肚子误解,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今天的中国利益分化、价值多元,凝聚人心、达成共识的难度在加大。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一些容易引起社会普遍猜测的事情发生时,只有把真实情况坦言相告、和盘托出,才能得到大家理解、支持,也才能在共同的基点上想问题、找对策,从而凝聚起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来推动问题的解决。
对很多地方来说,还有一个愿不愿意和敢不敢的问题。现在有不少人怕说真话、怕干实事,为什么?恐怕都是利益上的小九九。如果一事当前只为自己打算,自然讲不出掏心窝子的话,也干不出实实在在的事。在一些地方基层,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尤其需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试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老百姓的要求出发,难道还没有说真话、交实底的底气吗?
(原文刊于3月29日《北京日报》,有删节。原题:《说真话交实底更易达成社会共识》。作者:张砥)
消除特供在于权力公开
日前,国管局、中直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
从四川监狱系统特供五粮液,到河南检察院特供酒,特供的物品从烟酒到菜蔬,琳琅满目,商家还借此炒作,杜撰出很多冒牌的“特供”产品。这种乱象所呈现出的,是从商家到某些机关,对权力的崇拜,以及拥有权力的优越感。
禁用“特供”标识,可能会很快见效,不过,要消除特权滋生的土壤,则并不那么容易。不排除一些机关单位确实不再用“特供”标识了,但实质上仍在享用着从烟酒到蔬菜等特供产品。对此,有关方面应该有所警觉,禁用“特供”标识之后,还要谨防特权的使用更加低调而隐蔽。
“特权”意识的存在,本质上是因为权力失范、职能错位。掌握权力者应该谦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不应谋求特殊利益,或以“特供”自利,以“特权”示人。消除“特权”滋生的土壤,就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需要权力的运行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通过法律和制度建设将权力关进笼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