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初任检察官面试热点: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走出去
推荐:河南初任检察官专题 面试课程 电话:0371-87096515 QQ群:151703067,140637370
【热点题目】
2011年1月17日,在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纽约时报广场,59名影视明星、科学家等成功人士出演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滚动播出20 天。外国人说:“除了展现出中国丰富的人群和他们的成就外,我不太清楚它们想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在当今纷繁的形势下保持中国文化先进性, 使世界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声音与态度,是亟需我们思考并实践的问题。你认为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核心问题】中国文化走出去
【背景链接】
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在中国广为人知。他认为在冷战之后,围绕国际秩序的斗争将告别意识形态对抗,而以文明冲突的形式展开,其中,中国文明可能将对目前在全球占统治地位的西方文明构成严峻挑战。
如果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目的,是与世界其他文化和谐共处,那我们的近期目的是什么呢? 颇具争议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更有甚者,有外国人认为,形象片聚焦有钱的精英人士,在中国崛起令世界不适应甚至恐惧的当下,是选择错误,因为“中国光鲜的这一面,外国人都已经知道了”。他们说:“外国人最喜欢的,是能够表现中国艺术、音乐、文化的人,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关于中国生活的乐趣,很多外国人不是太了解,所以你越是强调中国政府的实力,越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近期目的,应该是传递具有亲和力的中国文化形象,而不要急于凸显强大的国家形象。 其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什么? 撇开文化间局部的交流不谈,近代世界推动文化流动的不外乎两个众所周知的因素,一是以战争为极端手段的殖民化,一是经济。到了全球化时代,恐怕只剩下经济这一个推手了,所谓“文化跟着经济走”。因此,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程度是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前提。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当前,世界各地躁动着一股中国文化热、汉语热,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要找关系才能学上汉语的情况。其间虽不乏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者,但大多是冲着中国这个逐渐成熟且愿意和世界做生意的“大市场”的。我们始终不应忘记,眼下的中国文化热,背后是生意诉求,是由经济利益决定的。当然,可以期望的是,实现着经济诉求的外国人,在与中国做生意的过程中,或之后,会真的爱上中国文化。
【原因分析】
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为了和谐相处、共谋幸福,我们需要彼此理解、相互尊重;这种理解和尊重的前提就是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熟悉。 其次,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文化注重平衡与和谐,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共同体重要一员。
再次,一个屹立于世界的完整的中国形象,应该是一个经济、文化的复合体。不能只让世界惊叹我们坚硬的经济形象,文化的柔美魅力不仅可以淡化经济形象的硬度,更可赢得亲和力。 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叫做地球的星球上。
【解决对策】
我们在规划、设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候,应该立足实际、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分阶段推进。就此提几点建议:
一、确立“走出去”主体。要区分政府、相关机构、企业之间的角色定位和作用。目前存在政府作用过于彰显的问题。因此,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做好切实的规划,制定有效的政策,甚至管理法规,让企业、相关机构成为“走出去”的行为主体。
二、改进“走出去”策略。
(一)意识形态与生活价值的关系。在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尤其初期,要侧重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所反映出的价值和习惯,淡化意识形态诉求。
(二)传统和当代的关系。以传统文化吸引外国人,再以当代文化渗透之,让外国人不知不觉中消除对当代中国的抵触,认同当代中国。
(三)“说”与“做”的关系。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要做好向世界介绍的“说”,还要与倡导中国人在海外要有良好的言行举止,甚至与反腐败教育结合起来。
(四)“我”与“他”的关系。我们应该邀请这样一些对中国、中国文化怀有同情,有一定号召力的国际学者、作家,来中国居住、考察、研究,来写中国,表现中国,西方人听得进。这是我们重要的资源,应引起高度的关注。
三、具体实施办法:
(一)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办好海外春节、中国文化年、文化周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二)一步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实施中华文化海外推广等重大工程,培育外向型骨干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分业态推动杂技艺术等文化产品“走出去”。
(三)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对外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逐步建立“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官方与民间相结合,政府交流项目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国内部门与海外阵地相结合”的工作网络。
(四)积极开展对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深化两岸四地的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合作,加强青少年的培育,打造文化交流品牌,鼓励民间文化交往,增强文化认同感。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河南人事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