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网站:
职位: 专业: 学历: 政治面貌:
您的当前位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湖南 > 申论辅导 > 申论热点 > 正文

2013年选调生专用范文精选

2013-07-02 14:47:56 字号: | | 【 打印 】

  选调生专用范文

  一、官方经典范文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

  实现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由于推进城镇化任务艰巨而复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明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把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并要做到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这是我们未来五年的任务,也是针对目前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而提出的要求。比如说,目前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的统计中,包含了1亿多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但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享受到城市户籍所附着的社会福利,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这种现象被描述为“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或“半城镇化”。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产业支撑、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等问题。所以,“十二五”时期推进城镇化建设,要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城镇化观念,少走弯路,逐步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有产业就有就业机会,而相对充足稳定的就业是城镇化的基础.要让农民家庭进入城市定居,最基本的条件是能够就业、在城镇有基本稳定的收入。这就要避免盲目的城镇化,不能以为圈了地、建了城区就是城镇化了。从根本上讲,城镇化是非农产业集聚和发展的结果,必须有产业、能就业,使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真正转为非农产业劳动者,这样他们才能在城镇长期、稳定地生活下去。

  第二,做好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将“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统筹,其中首先就是要求做好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推进城镇化必须要考虑到资源、环境、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不能盲目地扩大城镇的建设规模,不能以为大就是好,不能以为大楼高、马路宽就是城镇化,城镇除经济功能外,还要具备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

  第三,要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必须打破城乡之间二元分割的体制.除了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打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藩篱,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只有这样,城乡间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转移才可能变得自然。

  第四,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特别处理好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就业、教育、看病等方面的基本保障问题。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应为他们通过努力逐渐融入城市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在现阶段,还不能急于割断农民和农村的联系,首先要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其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随便侵犯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必须尊重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将放弃这些权利作为农民进城的一个条件。

  第五,在农村土地问题上,必须认真执行现行法律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规定,不能以城镇扩张为由去侵占农民和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允许在规定范围内进行试点探索,但是不能违法侵权。应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目标,探索农村非农用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的途径与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面,应严格执行政策,不能擅自扩大试点范围和违反“增减挂钩”具体规定。

  第六,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即“三化同步”)的战略和工作要求,既要克服冒进、盲目的城镇化建设,也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真正促进“三化同步”发展。

  第一代农民工的新梦想

  编者按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农民工”一词逐渐替代了“民工”“民工潮”等流行词汇。当年,一部电视连续剧《外来妹》曾引起轰动,引发了人们对于农民工的极大关注。

  20多年过去,当年婀娜多姿的“打工妹”、风华正茂的“打工仔”,已经人到壮年。现如今,第一代农民工的年龄已在40岁以上,为了沿海经济的发展、为了城市化建设,他们付出了勤劳与艰辛,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能,有的还积累了一定资金。在发展转型、产业升级的今天,第一代农民工中的很多人选择了回归故乡之路。

  根据半月谈记者在川豫渝鄂等地的调查,第一代农民工返乡转岗态势日趋显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宇鹏的调查和研究表明,近年来返乡的第一代农民工人数接近1000万人。

  有过“走出去”经历的第一代农民工,是个不一样的群体。他们所拥有的眼界、知识、技能、资金,使这个群体成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如何帮助返乡的第一代农民工顺利转岗,为家乡的建设发挥作用,已成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的第一代农民工,已经步入人生的一个转折性时刻。

  20多年前,成千上万的农民勇敢地从土地上走出来,更多地从西部涌向沿海,从乡村涌向城市,开始了新一波历史大迁徙,汇聚起中国大地上汹涌澎湃、蔚为壮观的潮流,后来被称为“第一代农民工”。他们怀揣着与贫穷抗争的渴求,开始了对新的生活的追寻,同时以自己粗糙的双手和坚挺的脊梁,举撑起“中国制造”的奇迹。他们依靠自己的奋斗,赢得了举世钦敬的尊严和光荣。

  20多年后,成千上万的第一代农民工重新背起行囊,挥挥手,告别朝夕相处的城市、车间和工友,告别人生中一段最沧桑的经历,毅然踏上西行的列车,与他们的后辈新生代农民工擦肩而过,开始了又一波历史大迁徙。

  这不是完全的退出,也不是简单的回归。第一代农民工为生活、为梦想而打拼的人生大幕,并没有就此落下。城市是他们的坐标,市场是他们的学校,磨难是他们的财富,坚韧是他们的品牌。烈士壮年,雄心不已,他们还要行进,还要播种,还要耕耘新的天地。

  他们的返乡,为乡村社会建设、乡土文明振兴,撬动起坚实的支点。历史当会记住第一代农民工。所在城市每一天茁壮的成长中,都有他们身心的投入;所在城市每一样幸福的民生中,都有他们默默的奉献。

  他们努力融入城市的视野和襟怀,把自己的根深深扎下,但最后还是回到天地更为博大的乡土。他们真切感受城市的包容和友爱,但毕竟与土地还有着更多的千丝万缕的纠结,村庄留守的亲人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心中牵挂。

  如今,他们回来了。赡养老人,教育子女,成为他们眼下的一个生活重心。“我们宁可回来之后收入低点,也要把娃娃的教育抓好。今后的社会肯定不会像我们当初那样有把力气就能找到活干,多学点知识才有出路。”

  同时,他们也为乡村社会带回了不一样的生活理念和发展方式。他们的城市体验,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穿越之旅——从乡村文明进入都市文明。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建筑起一座座高楼大厦,那是城市形象最朴实厚重的底色;他们用满腔的激情,喷涌出一首首打工诗歌,那是城市文化最真挚深沉的心声;他们用全部的才智,写着一篇篇创业传奇,那是城市精神最鲜活清澈的滋润。

  当他们再次回到故土家园,除了家庭生活的充实和修复,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其对乡土文化、草根道德的坚守和传承,以其对工业理念、都市文明的濡染和传播,成为乡村的新型主体力量。

  在村庄日益显露的原子化、空心化、边缘化演变中,在村落社区、公共空间的重构和基层民主、乡村治理的推进中,他们将为新农村建设夯实更为坚固的发展基础,为新乡村文明平添生动活跃的现代元素。

  他们的转岗,为传统产业转移、草根经济升级,催生着巨大的动力。承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规模西进,推进新一轮工业化的追赶式加速,西部地区富余劳动力就地消化能力日益增强,第一代农民工也在回归中找到了新的平台。他们是西部的优势性资源,是西部的基础性人才。他们的眼界更高了,头脑更活了,底气也更足了,立志要建设一种跟城里人一样“体面”的生活。

  “在家门口就能拿到同样的工资,干嘛要跑那么远?”他们的忠诚敬业、吃苦耐劳,依然是就业竞争的本钱。他们还想更进一步,依靠自己初步的观念、技术、经营和资本的“原始积累”,自谋职业,自己创业,开自己的店,办自己的厂。

  地方政府也是慧眼识才,相关的扶持政策接连出台,劳动力技能培训普惠制度不断完善,一个个“农民工创业园”应运而生。即使再回到土地上,他们也要尝试做一回新型农民,职业化农民。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激励,科技创新和专业合作展示出来的现代农业光明前景,吸引着他们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

  他们的梦想,为西部城镇勃兴、县域加速发展,蓄积了深厚的能量。这些返乡农民工心底都沉淀着浓浓的城市情结。毕竟,他们已经打开了窗子,领略了别一样风光,他们曾经流连在城市,拼搏过另一种人生。这种情结的释放,也是西部城镇化不可忽略的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我以为,中国的城市化有一个误区:竞相走大都市道路。城市化绝不等于都市化。发展大城市固然更有利于节约用地,也具有比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但是,我们不可掉入单一经济思维的陷阱,还得有社会、民生的考量。小城镇,尤其是西部的小城镇,对于西部工业化的推进、三农问题的破解,都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而且,第一代农民工旧时的城市梦想,正是从家乡的小镇酝酿、发酵、升腾的。毕竟,家乡的城镇门槛更低,抬起脚跟就可轻轻跨过;血缘、地缘、亲缘,家乡的亲友关系更多,熟人社会的传统网络资源就是他们的社会资本;家乡的田地庄稼更近,创业打工务农持家都不耽误。

  西部一些城市在招工与招商同等重要的竞争中,已经鲜明地亮出了“身份留人”的重要砝码,明确提出,农民工转户进城可享受与本地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农村权益依然可以保留,继续享受,在户籍改革中为第一代农民工打开了更为明亮、宽敞的机会之门。

  岁月终将流逝,青春终将交替。但是,在第一代农民工的眼中,生活不会老去,梦想不会老去。

  祝福他们,创造新的生活,成就新的梦想!

  深化改革离不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深化改革离不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改革是在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一场深刻革命,理论自觉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和辨证发展,成为改革的鲜明特征。当代中国一切改革的理论、政策与措施,归根结底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并需要经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改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攻坚的进程更加顺利、改革发展的成果为民所享。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对于改革本身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继续深化改革将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国情是“顶层设计”的基本依据,人民群众的实践则是“顶层设计”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思想认识来源。科学的“顶层设计”,是需要科学的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认识前提和理论指导的。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必须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脱离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而照搬和移植别国经验,更是行不通。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当代中国改革最牢固的政治基础;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当代中国改革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这也是“顶层设计”的源泉、灵魂与基石。

  群众路线是改革必须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从改革的决策来说,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汇集经验和智慧,又到群众中去发展完善,以形成正确的改革政策、策略与方法。从群众中来,是发现、提出问题,吸收群众智慧,并进行改革政策调研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则是实施和检验改革政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是相互割裂,或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而是辩证统一、循环上升的。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总是从群众中来。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到社会体制改革,无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特别是基层探索起步。这种探索往往由群众自发进行,来源于群众在实践中的需求。在改革中贯彻群众路线,会使改革的认识与实践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基层,也使改革的办法与途径更符合客观实际,更具创新性。

  更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蓝本。干全新的事业,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探索,让群众的创造成为改革重要的经验来源。

  改革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改革的所有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同时兼顾不同群体、不同方面的利益。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才能使各项决策既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又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在改革中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就需要把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运用到深化改革之中,促进改革的决策、改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改革中的“顶层设计”,不是“另起炉灶”,也不应是“空中楼阁”,而是应与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相适应,与群众的创造相联系。“顶层设计”不是从上而下硬推一套东西,而是要跟基层的创造性和群众诉求联系起来。脱离这些方面,撇开这些内容,是不可能有改革所需要的“顶层设计”的。发展必须依靠改革,改革必须依靠群众。

  总之,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要注重“顶层设计”。要注重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协调性、连续性,避免决策之间出现矛盾、牵制,最大限度减少改革阻力。同时,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把基层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作为改革的原动力。

  当代中国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停滞就意味着倒退。改革也不可能超越或脱离当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改革的源头活水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改革的动力蕴涵于人民群众之中。改革实质上是一种群众工作,深化改革需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的必由之路。

  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郭久辉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了,我们向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进步很快。两年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更是翻开了教育发展新的一页。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出台,一系列改革试点的推开,人民群众看到了教育的进步和希望。

  但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真正解决那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笔者认为,在进一步推进教改的过程中,必须让教师更多更好地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决定了必须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广大教师的参与和积极响应,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填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路径,也决定了必须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国首先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等,这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比如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不少地方都在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岗位的变动必然带来工作生活上的一系列改变,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支持,这项改革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因此,我们必须将调动教师积极性作为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多方采取措施,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首先,要突出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就必须激发其强烈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体意识越凸显,其参与教改的自觉性就越大,就越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改的成效也就会越好。但我们注意到,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在这方面差距还不小。以中小学为例,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考试办法、教材包括教辅材料的选用等,都是统一规定、统一操作,只有部分学校把每学期仅几个课时的校本课程下放给教师选课,由于只能“照本宣科”,一些教师积极性不够,主体作用不突出。如果教师工作动力不足,教育改革的方案设计得再完美,也很难取得成效。因此,在下一步的改革中,必须通过给教师更多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增强其责任感、事业心和创新精神。

  其次,要继续完善教育改革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措施。

  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就必须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国家在改善教师待遇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有一些长期形成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比如,虽然国家加大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秀农村教师向城市学校流动的步伐并未停止:一些地方推出城乡间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城市教师参与的热情并不高。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城乡间教师待遇差距较大。让人欣慰的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等措施,正在稳步推进。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再其次,要营造和构建有利于教师发挥积极作用的制度环境。

  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就必须让他们有参与的途径和表达的平台,但据笔者了解,目前在学校管理方面,教师的意见有时很难受到重视。一些教师提出,像绩效工资改革这样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应该有一线教师发言的平台和空间,对此,笔者认为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改进管理方式,如在中小学学校管理上,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最后,要关注和重视基层的探索和创新。

  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就必须鼓励其勇于探索和实践,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国内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尝试开展“高效课堂”“书香校园”“无纸信息化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改革,还有不少一线教师以学生的健全发展为自己的使命,用爱创造着德育育人、素质教育的奇迹。在当前社会对教育期望值高的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应更多关注这些改革和创新,为其提供实验的平台,打造宽松的环境,并对其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推广。

  总之,教育改革的成效最终必须体现在教学中,由教师来完成,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改革、投身改革的热情,才能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是一项战略任务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官虽小,却是群众主心骨和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已成为一项战略任务。

  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然而,一些地方正面临村级党员干部队伍老化、干部整体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问题。一些地方村级经济组织活力不足,同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足相关,并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

  新时期农村的改革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层干部,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科技知识、现代思维、长远眼光的优秀青年才俊积极投身到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中来。

  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是党的期望,也是农民的期盼,更是一项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

  2008年4月,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部署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从此,大学生村官工作由酝酿计划到正式实施、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推开。

  这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大学生村官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新群体,他们的努力与付出赢得了广泛赞誉。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4年多来,全国已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30万名,目前在岗21.2万名,有8.2万名担任村“两委”干部,5000多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官工作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也改善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老化的问题,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有效地增强了农村基层的组织活力。大学生村官们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为农民群众提供政策、法律、信息、技术等服务,他们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有效地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仅湖北开展的“扬帆计划”就投入近2950万元资助了1653个创业项目,使大学生村官创业成为村级经济发展的“种子项目”。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将打造基层一线党政干部培养的新链条。“宰相起于州府,猛将发于卒伍”。实践反复证明,一个优秀的党政干部必然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党政干部的培养也要着眼于从基层做起,将优秀大学生派驻基层当村官,是培养后备干部的一种重要方式。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其中11.3万人留村任职,3.1万人进入公务员队伍。他们熟悉基层,满怀工作激情,他们获得了群众的真心欢迎,为日后肩负更大的担当奠定了基础。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使广阔的农村成为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材的大舞台。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施展才华的火热熔炉。大学生村官们面对农村艰苦环境,不畏惧挫折、不彷徨退缩,他们在基层磨炼中汲取经验,不断探索农村工作规律,增强群众工作本领,他们像种子一样扎根广袤肥沃的原野,在风雨中生根发芽、成长成材。

  4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大学生村官们只要不怕吃苦、躬身服务,就能较快地挑起新农村建设的大梁,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创业致富的领路人、基层组织的带头人,成为基层组织的新鲜血液、后备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各行各业人才的“蓄水池”。

  不久前,中组部等6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文件提出,到2015年,全国一半以上行政村将配备大学生村官。意见还明确了中央财政补助标准,指明优秀大学生村官可担任乡科级领导干部,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提拔。同时明确,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报考研究生初试可加10分到15分,并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透过政策细节,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村官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面对新的更大的任务和挑战,大学生村官还亟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村官们刚走出校门,多数人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因此在工作实践中一定要把自己当做农民的一分子,虚心向那些长期在基层工作的老村官学习,多向农民请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熟悉农村情况,掌握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加深同农民的感情,增长自身的工作才干。

  农村天地,大有作为。希望大学生村官们接地气、增底气、长才气,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出瑰丽的青春诗篇。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这无疑是一个大事件。它不仅标志着我国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转变,更表明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了关键时期,必须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亿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改变了亿万农民的命运,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长期以来建立在农村廉价劳动力、粗放利用土地资源等基础之上的低成本的城镇化道路将难以持续。

  因此现在所言的城镇化,必然是新型城镇化。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前不久指出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这一转变正是我国进一步推动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湖南人事考试网 招考快讯 辅导课程 专业图书 备考 真题 网络课程


关键词:
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公职类考试资讯、公告等考情,您可以把公务员考试网Ctrl+D收藏,如有疑问请在线 咨询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