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公务员申论备考:《求是》精选(六)
一部重要的党史著作——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逄先知)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共29年。这是一段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复杂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离我们很近,同今天有着直接的关联,深入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意义重大。
学习这段历史,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是怎样从一个四分五裂、极端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空前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采取了哪些重大步骤;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又遭受了哪些严重挫折和失败的教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犯错误、遭受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在复杂多变和严峻的国际环境中,怎样审时度势,从容应对,而始终立于主动地位;为了维护祖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进行了怎样坚定而有理有力的斗争;在严重困难面前,以怎样的姿态和精神面貌去战胜和克服困难;我们党是怎样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任何其他政治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党的领袖们是怎样殚精竭虑、苦苦思索,通过调查研究去寻找建设社会主义规律;他们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采取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是何等地令人钦佩,等等。了解了这29年的历史,就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是对29年的否定,它恰恰是在29年所奠定的制度的和物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其正确的,改正其错误的,与时俱进地增添了许多全新的东西。
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这29年党史的真实纪录,对上述一系列问题作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和阐述。它的出版,不仅是党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党的整个思想理论宣传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这部党史优点很多,至少可以举出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史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要求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二者必须统一。对于党史,站在不同的立场,就必然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因此,我们写党史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这就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即党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就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党史》第二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29年的历史真实,紧紧把握这段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等等,作了比较准确的记述、精辟的分析和公正的评价。对于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的经验加以充分肯定。对于党所犯的错误及其后果,如实反映,既不回避,又不渲染,以严肃的态度和语言来表述,写得恰如其分。对于党犯的错误,不是简单化地笼统地加以批评了事,而是作全面的分析。比如,对“大跃进”,《党史》二卷是这样写的:“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初衷,是希望以最快的建设速度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使中国真正发展、强大起来,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愿望,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愿望是一致的。问题在于实际工作中背离了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便从主观愿望出发,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提出了一些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目标和方针、政策,造成了实际工作中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情况。这种头脑发热的现象,不仅毛泽东有,其他中央领导人有,而且在当时的党员和干部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是当时那个发展阶段由急于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心情而萌发出的一种历史现象。”书中对“大跃进”造成的严重破坏和巨大损失作了详细叙述,同时也讲到另一面的情况:“广大干部群众以空前的热情和干劲,战天斗地,昼夜苦干,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取得了一部分实际成果。还有那些修建得合乎需要的农田水利工程,那些新增加的后来形成了生产能力的工业设施,不仅在当时发挥了作用,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挥着效益。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发展,尤其是在某些尖端科技领域填补了一些空白。在全国许多从来没有工业的地方办起工业,虽然很大一部分当时没有能够巩固,但终究为这些地区后来的工业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这部党史在讲党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完全是为了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以增长才干,使我们更好地前进,而不是为了别的。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我们党就是在正确总结经验教训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这部党史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于重大的历史事实,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不是离开历史条件的变化,用今天的政策去衡量和评价,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比如对统购统销政策的评价就是这样,书中说:“历史地看,实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是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必须采取的一项重大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项政策不仅稳定了市场,在不高的水准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吃、穿问题,而且基本满足了初期工业建设对大宗粮食的需要。”“实施这一政策20多年的实践说明,它对供给和支持经济建设,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安定,维持物价和社会秩序稳定,每逢灾年调集粮食赈灾度荒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也应看到,统购统销制度在客观上割断了农民历来同市场的联系,限制了商品生产的发展,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以避免的。”对于党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这部党史也写得比较公道,不因为犯过错误而抹煞其贡献,也不因为有过功劳而掩饰其错误。
第二,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统一,即所谓史论结合。这部党史不是简单地叙述历史,而是夹叙夹议,在叙述历史过程中都有所分析和评论。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分析意见说得比较中肯、深入而恰当。当你读了一段事实的叙述之后,感到需要评论的时候,一段精彩的评论果然就出现了,使读者产生一种满足感,提高到理性的认识。书中引用了许多材料和数字,都是为了说明问题的。不是材料的堆砌,也不是平铺直叙,材料和观点融合得比较自然。对于重大历史问题,不仅说明事实是什么,并进而说明事实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的。比如,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现在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部党史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是有说服力的。它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用事实说明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经济客观发展的趋势,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不是人为制造的。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说,当时情况是,就总体而言,国有企业优胜于公私合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又优胜于私营企业。正如书中所说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随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虽然也出现过一部分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但从总的方面看,所有制关系的变革不但没有破坏生产力,而且明显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粮食产量逐年都有所增长,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逐年都有所发展。原有私营企业在接受改造过程中,生产增长和效益提高也比较显著。”同时,书中又指出了“三大改造”的不足之处以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
第三,达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这是历史书,主要写历史发展过程,但不能写成编年体。这段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防、统战、外交、党建等等,头绪纷繁,非常复杂,而又互相联系。因此,全书的编、章、节的划分和编排需要有精心而周密的设计。我认为这部党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整体结构是合理的,条理分明,思路清晰,逻辑性比较强,前后连贯而不重复,可以一口气读下来。关于结构,有两点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一是关于前七年要不要分为两编的问题,即所谓“前三后四”。我赞成现在这个本子的划法,把前七年作为一编。前七年中也有阶段性,即前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和后四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和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其实,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中社会主义因素也在不断地增长,正如书中所说:“实践表明,在新中国成立的头三年,在某些方面(不是在一切方面)已经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工作。”“前三后四”这两个阶段,同前七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十年,不是一个层次的历史阶段,不宜分成两段同它们并列,而应以前七年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也就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或叫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周恩来都多次说过,过渡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二是关于第四编“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放在第二卷好还是将来放到第三卷好的问题。这两个方案都各有其道理。中央党史研究室经过反复研究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决定放在第二卷。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如果第二卷以第三编“‘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作为本卷的结束,读完全书会使人感到压抑、茫然,中国将向何处去呢?得不到答案。以第四编作为本卷的结束,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景况: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有了前进的正确方向,人们看到了重新振兴的希望,令人鼓舞。
第四,文风比较好。文字平实、精炼而顺畅,遣词造句比较考究。用概括而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翔实而不烦琐,用尽可能小的篇幅表达了最大容量的内容,又有典型事例和代表人物的形象描述。特别是一些点睛之笔、提神之笔,读后令人感奋。书中对中国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的历史风采就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帝国主义越是封锁,国民经济越是困难,人民却越是团结在党的周围。这是因为,人民群众坚信,党所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一个乐于奉献的年代,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和一个意气风发的年代。这种时代性的社会风尚和思想氛围,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文似看山不喜平”,这部党史读起来很吸引人,不觉得枯燥。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权威党史基本著作。它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论断为指导,吸收了多年来党史研究的积极成果,以翔实的材料,大大丰富和充实了《历史决议》的内容。这部党史的出版,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这段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有助于正确把握未来。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读了它,可以有新的认识,受到新的启迪,温故而知新。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读了它,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从前人的艰辛探索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汲取经验和教训。
多年来,境内外出版和发表了大量关于这段历史的专著和文章。大部分是好的或者基本上是好的,符合或者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对于人们有教育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专著和文章,否定和丑化党的历史,否定和丑化党的领袖人物,刻意渲染和夸大党的缺点和错误,把党的历史说得一团漆黑。他们使用造谣诽谤、无中生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颠倒是非等种种手段,欺骗那些善良的不了解情况的人们,在群众中间散布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感,以达到他们别有用心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出版,将真实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起到澄清事实、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作用。这是广大党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所热切企盼的。
近些年来,人们在议论这样一个问题:在国际风云急剧变化、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形势下,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解体了,而中国共产党尽管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却是永葆青春活力,越来越壮大,坚强有力地领导着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向着自己的目标阔步前进,这是为什么?我想,只要了解和研究一下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特别是读一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会得到答案的。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有这方面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倍加珍惜党的历史,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重要的政治教材。对于全党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学习这部著作是非常有益的和必要的。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李景田)
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指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离不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建议》着重提出了党的建设四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党执政后的根本性建设。《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一)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主线
一些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特别是一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人亡政息的惨痛教训表明: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因此,党中央反复提醒全党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党的建设,并明确要求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线。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内在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特征,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党的先进性是与时俱进的,在党成为执政党以后,集中体现在执政为民、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上。党必须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成果和目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机结合共同统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并贯穿于其中,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鲜明特点。
(二)党的各项建设都要促进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建议》明确要求,“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这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指明了重点和方向,也对党的各项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二五”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都要切实促进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都要有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质量,决定着“十二五”时期改革和发展要求及目标能否落到实处。
二、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党执政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实现“十二五”时期改革和发展任务、目标的指挥部和骨干力量。大力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是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保证改革和发展任务落实的关键。为此,《建议》强调要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是否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对能否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能否促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增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要求选人用人要把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注重选拔任用那些确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特别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干部,从而保证我们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必须正确把握干部德的重点。看干部的德,重点要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要善于通过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
(二)采取多种措施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有效推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项任务的完成,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这是增强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我们党不断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工作,干部培训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仍是干部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所以,干部教育培训要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在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上,要突出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理想信念和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突出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培训,重点是新型工业化、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财政金融管理、危机管理等。
注重干部的实践锻炼。实践长才干,历练出人才。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通过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最能磨炼意志、最能增长才干、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要进一步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促使其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要注重在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培养锻炼干部,使他们切实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要加大干部交流培养力度,使干部在不同岗位的锻炼中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增强本领。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这是增强干部队伍生机活力、促进干部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其重要任务之一,是推进竞争性选拔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每年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要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推行差额推荐、考察、酝酿,探索差额票决。要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质量。要采取有力措施,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要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力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促检查制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要强化公开监督,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要严肃查处违规违纪用人行为,用铁的纪律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这对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以及与之配套的“三个办法”,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完善考核标准。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的特点,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二是优化考核办法。要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根据不同考核对象、考核任务合理选用考核办法,使考核更加简便高效。三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是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基础。“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使广大党员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用先进理论武装党员头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保证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正有序开展。
《建议》进一步强调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各级党组织要继续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全党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要完善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广大党员要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更加自觉和勤奋地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切实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把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不断向前推进。
(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搭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
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党员立足本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为进一步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战斗力提供了重要平台。自2010年5月中央部署以来,全党迅速兴起创先争优热潮。
《建议》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和指导,主要领导人要亲自抓,尤其是县(市、区、旗)委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党组织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创先进,党员立足于本职岗位争优秀,把创先争优融入中心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确定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探索和运用各种务实管用的办法,打造特色鲜明、基层和党员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要充分激发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想参与、参与好。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广大党员学有榜样、赶有方向。要把基层党组织创先进与本单位创先进、党员争优秀与带动群众争优秀结合起来,以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影响群众、感染群众、带动群众,使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十二五”时期,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不断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作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才能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一)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落实和实现“十二五”规划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只有上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勇于实践,“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才能变成现实。
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建议》要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形成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合力”。
(二)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形成并坚持和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求真务实等优良作风。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原因。
要进一步通过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真抓实干,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有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要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把廉政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切实加强社会监督,正确引导舆论监督,形成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合力。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作风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大力倡导爱读崇学的良好风尚
(俞贵麟)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中央国家机关党员干部来说,读书更体现着强烈的政治责任和示范效应。中央国家机关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营造读书学习的浓厚氛围,使读书学习在中央国家机关蔚然成风,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真正把读书当作一种政治要求、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读书是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素养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提高理论素养,首要的是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研读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要追根溯源,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读书是胜任本职工作的现实需要。当今时代,伴随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中央国家机关各项工作综合性、系统性都比较强,更加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积累。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机关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多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书,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本系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
读书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方法。宋代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古人之书好比与先贤对话,读今人之书好比与智者交谈。读书给了我们观察世界的绝好角度,让我们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做到“彰往而察来”、“鉴古而知今”。中央国家机关的党员干部,更要通过读书,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通过读书提升思想境界、锤炼道德操守,在读书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
二、切实养成真读书、勤读书、善读书的好习惯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追求中积累了很多读书格言,留下很多刻苦读书的故事,如“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凿壁偷光”、“韦编三绝”等。这些读书格言、读书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要真正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增长智慧、提升境界和水平,就必须做到真读书、勤读书、善读书。
要在真读书上下功夫。中央国家机关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读书中必须走在前头,真正做到坐下来苦读、静下来思考,从书中读出真知、读出真义,从书中读出历史的重托、社会的责任、人民的疾苦。要坚决摈弃那种把读书娱乐化、庸俗化、程式化的倾向,提倡真读书。要既做读书的自觉实践者,又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大力推动者,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动形成热爱读书、崇尚知识的良好风气。
要在勤读书上下功夫。古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说的就是要勤于读书这个道理。中央国家机关的党员干部,承担着重要的工作任务,履行着重要的岗位职责。有人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大部头的书太厚,时间少看不懂。对此,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一个人一天总可以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学会时间管理的艺术,发扬“挤时间”的精神,多留出读书学习的时间,尽量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要在善读书上下功夫。书籍浩如烟海,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就必须做到既善于“博观”,又善于“约取”。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读书要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同时,要看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学会优化读书结构,做到“约取”,从工作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那些可以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的书来读,选择那些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的书来读,使读书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三、坚持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贯穿于学习读书的全过程
读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简单的事情。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读书一定要和思考相结合,一定要和发问相结合,一定要和运用相结合。在中央国家机关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一定要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通过读书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推动工作。
要坚持“读”与“思”的统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知识变成力量的途径。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要坚持带着问题读书,联系实际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独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真正在思考中领悟真谛、把握规律、辨明是非,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坚持“学”与“问”的统一。清代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就是强调了读书学习与向别人请教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读书要善于学习借鉴、博采众长,在吸纳别人的有益智慧中启迪思维,在与别人的思想交流中完善自我。
要坚持“知”与“行”的统一。读书学习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在读书的过程中增强运用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读书水平。当前,知行合一的最根本体现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推动解决影响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目标,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努力使中央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模范,成为为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而学习奋斗的表率。
(作者: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