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生态文明”引领发展新境界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此后,这些要求被凝练为“科学发展观”。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引领了中国发展的新维度、新方向和新境界,使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环境恶化趋势有所遏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现出新的希望。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状况确实呈现出一定意义上的走向双赢的趋势。在经济增长方面,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长期保持较高的速度。中国政府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生态文明”的观念是党和政府在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中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和教训、着眼人类未来的可持续福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实现了对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超越。首先,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但是反对极端的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的一种类型,是人类创造的结果。没有人的“生态文明”是毫无价值的,也是不可能出现的。其次,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运用人类自身的智慧,通过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和调整人类社会的社会关系,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反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意味着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批判和超越。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少甚至成为衡量人们是否取得成功的唯一尺度与方向。这样一种观念必然地导致人类对于自然的无限索取和压力,必然导致生态危机,必然导致对于人之尊严、价值和自主性的漠视。
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能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它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类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追求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它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作为基础的制度结构,努力控制那种为了资本集团一己之私利的“生产”和“发展”。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也使之面临巨大挑战。就其机遇而言,一是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二是我们及时认识到了发展的环境威胁并开始自觉调整我们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就其挑战而言,一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13亿人口大国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任务非常艰巨,一定程度上还难以消除资本主义式的种种弊端;二是我们应对生态危机的技术创新和相关经验还不够成熟;三是需要有效应对资本主义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生态殖民主义的威胁和压力。在此背景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努力的长期过程。
当前阶段,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加快社会建设。生态危机的根源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的失调。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建设进程,与我们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还很不适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尤其需要快速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发展成果共享的制度安排;二是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福利制度;三是大力推动公众制度化的理性参与;四是有效地促进企业和企业家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五是全面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六是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七是引导整个社会树立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引领了中国发展的新维度、新方向和新境界,使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环境恶化趋势有所遏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现出新的希望。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状况确实呈现出一定意义上的走向双赢的趋势。在经济增长方面,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长期保持较高的速度。中国政府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生态文明”的观念是党和政府在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中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和教训、着眼人类未来的可持续福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实现了对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超越。首先,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但是反对极端的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的一种类型,是人类创造的结果。没有人的“生态文明”是毫无价值的,也是不可能出现的。其次,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运用人类自身的智慧,通过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和调整人类社会的社会关系,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反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意味着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批判和超越。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少甚至成为衡量人们是否取得成功的唯一尺度与方向。这样一种观念必然地导致人类对于自然的无限索取和压力,必然导致生态危机,必然导致对于人之尊严、价值和自主性的漠视。
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能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它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类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追求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它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作为基础的制度结构,努力控制那种为了资本集团一己之私利的“生产”和“发展”。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也使之面临巨大挑战。就其机遇而言,一是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二是我们及时认识到了发展的环境威胁并开始自觉调整我们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就其挑战而言,一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13亿人口大国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任务非常艰巨,一定程度上还难以消除资本主义式的种种弊端;二是我们应对生态危机的技术创新和相关经验还不够成熟;三是需要有效应对资本主义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生态殖民主义的威胁和压力。在此背景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努力的长期过程。
当前阶段,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加快社会建设。生态危机的根源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的失调。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建设进程,与我们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还很不适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尤其需要快速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发展成果共享的制度安排;二是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福利制度;三是大力推动公众制度化的理性参与;四是有效地促进企业和企业家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五是全面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六是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七是引导整个社会树立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