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网站:
职位: 专业: 学历: 政治面貌:
您的当前位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江苏 > 申论辅导 > 申论指导 > 正文

【周周练第四期】2012年江苏申论范文:综合写作题

2013-09-22 14:59:37 字号: | | 【 打印 】

  相关阅读: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周周练备考专题

 

       给定资料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几千年来,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多是从孝为切入点,发蒙开篇便是“第一当知孝,原为百善先”。这种建立在儒家孝道教育思想之上的中国传统教育,是建构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儒家孝文化的所谓“承志、立身”,实际上就是要求子女要继承先祖遗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我们当代中国青少年,应该也必须在善事父母、继志述事的基础上,竭尽全力,入世“公忠”,建功立业,践行责任。
  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尤其是孝道遭受激烈的冲突与损毁,部分青少年的孝观念处于断裂与冲突之中:“独生子女”一代的出现和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使一些家庭的代际关系失衡和重心下移,家庭的培养教育功能弱化。信息化及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父母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纷繁复杂信息的左右,代沟的形成与加深,使少数青少年对父母缺乏孝敬感,对他人缺乏道德感。多样经济成分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使得部分青少年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从而使传统孝文化中尊长敬老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2012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来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引起巨大关注和争论。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24孝”行动标准让这种讨论更进一步。
  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农村约有4000万留守老人。而近日一家手机招工平台针对近万名基层打工者的调查称,七成多打工者要半年到一年以上才能见父母一次,逾八成受访者的父母从未到过孩子打工的城市。
  人们由此慨叹孝道的失落,但或许我们更该关注现实条件下尽孝的无奈。假期的不足、相对于微薄收入的高昂旅费,都是打工者们无法时常回家探望父母的现实障碍;而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等原因又让他们没有能力将父母接到自己身边照顾。
  由城乡二元体系衍生出的留守父母与打工子女的大规模分离现象,是当下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城市化的进程,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重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从理念还是现实层面,社会转型都对传统伦理发起了严峻的挑战。然而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挑战不能仅由公民个人去应对;这种阵痛,也不能仅靠公民自身去承受。面对现实的困境,当政者是否能够尽力减少和抚平这种社会之痛?有没有城市的当政者,考虑过为自己的治区,打造一个“最适合打工”指数,其中囊括一项指标即是能够提供多元的养老机构和价廉物美的养老服务,让打工者们在外谋生的同时,不致与父母远离?
  而老人们留守的地区,是否能有更好的养老保障、设施和体系,帮助他们摆脱养儿防老的传统路径和局限,也让出门在外的儿女们稍感放心和宽慰……
  一组数据对比,或许更为直观地显示了孝道标准落地的现实困境——我国流动人口近2.3亿;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老年人空巢家庭超过50%。老龄化社会与流动社会交织的现实,道德要求与生活压力的纠结,无不说明在今天的时代,“尽孝”不仅仅是个人的人生考题,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破解的课题。
  发展是硬道理,但父母与儿女相聚的快乐和温情,是不应该被发展所牺牲的。当政者有责任通过政策的改良和调节,来创造更多的父母子女相聚的机会和可能,而这才是真正有助于维系、呵护、弘扬传统孝道美德的关键。
  上世纪60年代,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发现,无论是在纽约和伦敦、在辛辛那提和罗马、在莫斯科和东京、在爱斯基摩人中还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各民族中,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们离开家乡奔向现代化大都市,父母和子女都开始“隔着代沟遥遥相对”,这种代沟的表现就是冷落和沟通不畅。看来,“不孝子孙满天下”,只不过,在百善孝为先的中国,表现得更加突出罢了。连续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经历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而人们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入城市,在社会学上都是“对乡土的背叛”,对传统生活的背离。“父母在,不远游”这些与孝心相关的经典,要么成为梦想,要么成为传说。
  问题:请根据给定资料,自定主题,拟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结合材料,联系实际,主题突出,结构完整,观点明确。
  2.800字以上。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jsgkw.com.cn/)参考解析
  扬起孝德的风帆
  有一种温暖,来自褶皱的双手,炙热着行将远走的游子心田;有一种触动,流淌成失控的泪帘,注视着那皓首苍颜的步履蹒跚;有一种关怀,浓缩成电子的信号,传递着像个千里的嘘寒问暖;有一句箴言,叫做“常回家看看”,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我们,带给他(她)们源自心底的幸福安然。孝,是亲情的交织,饱含着心灵中最美好真实的人性温暖。孝,也是道德的升华,尤其对于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孝德更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一切善行的原点。我们的民族一直是崇尚孝德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始终是严守忠孝的国度。
  几千年来,孝德为中华民族塑造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忠义之贤。先有虞舜不计遭害之嫌仍恭顺与父母弟兄,终成王者大业;尔有木兰为父解难,充男儿于军十二年;再有岳飞承母训报国于疆场,令金虏惮于踏入中原之地……这些民族英雄入能扇枕温席、卧冰求鲤,出能精忠报国,顶天立地,谱写出一卷卷民族文明的壮丽篇章。孝,已经成为我们中华的标志,是民族精神的动力源泉。面对新的时期、新的形式,我们必须秉承“中国特色的孝德”,这对我们的家庭和睦、民族团结、国家富强,至关重要。
  然而,却有一种无奈,附着于劳苦的奔波,让老花镜盯着日历苦苦等着;又有一种隔阂,深化为年龄的代沟,让年轻人忘记尊老爱幼这项基本准则;也有一种无力,表现为经济上的软弱,成为牵绊身心的亲情阻隔;甚至还有一种冷漠,诱导着责任的逃避与价值的变革,渗透出一心发展经济所带来的深深阵痛。在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要义的今日,伴随着各种新形态、新意识的多充冲击,我们的孝文化根基已发生了动摇。物欲的横流,人情的淡漠,在一次次冲刷着我们原本鲜活的孝德文明。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群体疼痛日渐增大,作为道德底线的孝德一再被冲破,青年未来一代甚至把叛逆、颠覆修剪成“美丽的衣着”,打点成个性的鲜活。
  当一个民族慢慢地学会“不孝”,那将是危险的时刻,价值颠覆,人情冷漠,道德低下,社会动荡必将随之而来。我们必须重新扬起道德的风帆,和谐社会巨轮的乘风破浪必须仰仗强大的文明动力源。重塑道德文明,弘扬孝顺美德,是我们必须做好的时代功课。对于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不孝”风气与“不孝”行为,我们要深刻认识,科学分析,抓准症结,按方抓药。
  弘扬孝德文明,我们首先要紧抓一个“育”,既包含对全体人民的宣传教育,也囊括对孝文化的精心培育。运用思想宣传来推动,利用实践活动来巩固。当孝心成为一种人人遵守的准则,“不孝”成为人人不敢跨越的“雷池”,社会风气便可以实现良性的循环。《老年人保护法》中新增的“常回家看看”条款,以及妇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新“24”孝行动标准,便是对民众“尽孝”的有效引导与有力实践,我们需要借助这股道德的东风,继续加强孝德的宣传教育工作。
  弘扬孝德文明,我们还要实现两个“通”,即打通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地域阻隔,疏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种种障碍。对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我们的政府应为庞大的在外打工人群优化就业工作机制,强化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服务,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着重提高他们的个人收入,引导企业制定鼓励职工定期“回家尽孝”的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对于规模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养老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应打破“以儿养老”的传统观念束缚,探索建设新形式的养老体系,消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最近提出的“以房养老”便是对养老模式的一种创新尝试。创新养老体系,不单需要科学的分析、精确的谋划,更需要改革的勇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仁义忠孝的精神文明,我们应有信心,不被“GDP”蒙蔽“孝德”的双眼,不被繁忙消磨“尽孝”的心愿。做好“一育”、“二通”,让孝文化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深深扎根,美丽绽放,用它的馨香鼓舞人,用它的的柔美感化人。在中华的大地上,“孝”的美德永远不会成为历史,而将继续发扬光大。
关键词:
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公职类考试资讯、公告等考情,您可以把公务员考试网Ctrl+D收藏,如有疑问请在线 咨询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