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3)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把世界观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一种形式,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
第一,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对象,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
第二,方式不同:具体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则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关于什么是哲学,需要加以全面把握,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一点。这部分近些年没有出过题,但不要忽略,因为首先必须把握什么是哲学,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首要应把握的内容。这部分出大题的可能性较小,经常出选择题。但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第三,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哲学是一般的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而具体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
(6)哲学的特点
第一,哲学的概念具有最高的概括性;
第二,哲学的对象和方法具有最大的普遍性;
第三,哲学是时代精神精华的体现,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第四,哲学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是社会意识形态。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者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哲学家一般都坚持世界是可知的。而唯心主义哲学家则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一派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的认识不能达到对世界的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本质。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对立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除此以外,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就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2)“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是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是主张世界存在物质和精神两种性质不同、互不依赖、彼此平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3)哲学的党性
唯物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是对立的,一切哲学,不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就是从属于唯心主义,这就是哲学上的党性。掌握哲学的定义,必须理解相关的问题,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注意二者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相互取消。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不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二者的关系也可称之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复习本节时应重点掌握: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与联系。
思维和存在应加以注意,常以辨析题和选择题的方式进行考核。哲学基本问题及所包含的两个方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唯心主义产生、存在的根源,它的两种表现形式及其区别;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哲学基本问题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如1997年理科第1题。此外,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区别,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问题在以往考试中也曾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这两个问题还可能以辨析题形式命题。
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前者指的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哲学立场的根本对立,后者指的是在阶级社会里哲学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及其利益。哲学的阶级性是哲学的党性的基础,哲学的党性是哲学的阶级性的理论表现。
(4)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
(5)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第一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用水、火、气、土等具有物质特性的具体实物作为世界的本原,承认世界由运动变化的物质组成,物质之间存在对立、斗争和相互转化。朴素的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结合,但这种结合是不系统的、不科学的。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从自然界自身去说明自然界是有进步意义的,朴素唯物主义具有自发性、直观性、猜测性。第二个历史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它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坚持用物质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种特性来解释自然界,并用自然科学的材料作根据,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同时利用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来展开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斗争,从而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及较高的历史成就。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第一,机械性。它把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原子,当做物质一般,从而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第二,形而上学性。它往往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察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本性。第三,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第三个历史形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置于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它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和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6)唯心主义存在的根源
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是:历史上反动的、保守的阶级与集团,为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和统治总是竭力歪曲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倒向唯心主义。其社会历史根源是:生产力极为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压迫以及体脑劳动的分离,片面夸大精神活动的作用等。其认识论根源是: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如果把主观与客观相分离,使其脱离物质,使认识与实践相分割,把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某一方面或成分加以夸大与绝对化,就会产生唯心主义。另外要明确的是:唯物主义都坚持一元论和可知论。注意: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都是可知论者。
不定项选择题:近代唯物主义(也可以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它们的一些基本观点要注意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能把唯物论只作为世界观而否认它也是方法论,也不能把辩证法仅仅当做方法论而否认它也是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知识的总汇”,也不是“科学的科学”。它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不能脱离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的研究,它只能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也不能取代哲学。实践观点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因为这一观点是贯穿于各个领域中的。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类型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例如:“感觉”、“心”、“意志”等)当成是第一性的,而把客观事物说成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自然界、社会与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它的产物。
4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一切旧哲学--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真正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从而导致观察世界一系列问题上的重大缺陷和错误。旧唯物主义不把对象、现实当作实践去理解,不了解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唯心主义则抽象、片面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方面”。(马克思语)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解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指出“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自然和社会辩证统一的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系统的说明。它把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贯彻到包括社会在内的一切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它既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内容的革命变革。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应该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当我们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时,主要是指:第一,从世界观来说,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的,人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第二,从认识论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惟一标准。第三,从历史观来说,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这一知识点是2004年特别指出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重大贡献,要知道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第一次发现的。应该把握两种历史观对立的表现: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不同回答;关于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问题的不同观点;关于历史发展规律问题上的区别。两者的根本对立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的回答。要注意把握唯物史创立的伟大意义。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伟大发现的意义。此知识点可以以辨析题形式、论述题形式出现。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成为彻底的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
第二,在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企图构造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和建立“科学之科学”的幻想,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化,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第三,在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作用的科学化和革命化,成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的哲学体系。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与以往的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它是关于整个世界以及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使哲学成为崭新的真正的科学,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革命变革,从而结束了以往哲学家把哲学看做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统治。
(4)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创立,其理论意义在于:本小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征的总体概括与总结,要求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唯物论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这是2003年大纲新增的知识点),表现在:第一,在研究对象上;第二,在理论内容上;第三,在社会作用上;第四,在理论趋向上。它结束了旧哲学理论脱离实践的封闭体系,结束了试图建立永恒的绝对真理体系的意图。
第一,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社会生活,揭示社会本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马克思哲学对人类的社会实践作了科学的规定和解释,阐明了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统一的基础,离开了实践,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了自然观、历史和认识论,从而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彻底地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
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
(1)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论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论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断言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欠。
历史唯心主义的两大缺欠:①它们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②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只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
(3)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对于人类思想史有两大贡献:一是剩余价值学说,一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第一次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剖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最伟大贡献之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界自身的辩证运动;社会辩证就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的辩证运动;人的实践辩证法同样是客观的,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作用、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辩证运动,都是不依人的自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从而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成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了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说明了自然史与人类史是密不可分的,它把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4.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和凝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为,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通过概括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与科学性是内在统一的。
(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不仅科学地说明世界,更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生成点和基本保证,也是其革命性的生成点和基本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都是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就必须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所谓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即从客观事物和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决定工作方针,使主观尽可能地与客观相符、一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反对从书本、从原则或主观愿望出发,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一定时空中,随着物质的运动,时空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发现事物的变化,不墨守成规,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使思想跟上不断变化着的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解放思想,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空想,超越实际。
(2)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必要前提,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性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只是二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和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本知识点是2004年大纲新增加的知识点,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论的根本要求。考生要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地、正面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其认识论和方法的意义在于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其次,要重点把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时代变化而逐步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最后,要重点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可以选择题,分析题、辨析题形式出现。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反映论的根本要求。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正是这种革命辩证法精神的贯彻,它既体现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又体现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毛泽东率先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为“实事求是”,确立和倡导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此为指导,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夺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第一次伟大飞跃。
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起点,也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逻辑起点。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全过程。再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各个基本内容之中。邓小平理论中的每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的形成和发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结果。
第四,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五,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一般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如X射线、放射性元素、电子等新的物质结构的发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提出,分子生物学的建立,高分子物理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科学的产生等。现代技术革命主要指20世纪中期开始的以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应用为主要标志的,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信、空间海洋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技术群的建立。现代科技革命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要正确、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第一,现代科技革命证实、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现代科技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第三,不能正确总结甚至歪曲利用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宣传、鼓吹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是错误的。忽视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拒绝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错误的。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对科技革命成果不断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而更好地指导科技革命和社会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现代西方哲学及其基本特点。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19世纪上半叶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以来至今一百多年中,在欧美各国产生和流传的资产阶级哲学流派,主要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种思潮。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推崇科学知识,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贬低人文科学,以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则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把科学技术作为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而予以批判。两者都从各自的角度抨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既对立又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科学主义,也反对抽象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人本主义与人文精神区分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道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注意到现代西方哲学中某些合理的有启发的东西,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产生并逐步实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分别是这两大理论的基础。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但就其理论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来说,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考生要了解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考生要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考生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和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以及与时俱进的关系。
(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重要贡献。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总结,他的《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哲学著作以及关于中国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方面的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
(3)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在提出和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论述,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人民利益价值观,等等。都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批判继承的过程,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总结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因为: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世界观基础。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方法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是决定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实践和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固然需要专业知识和许多具体的方法,但是更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认识论基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遇到各种障碍和困难,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认识。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功能,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坚持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第四,它是帮助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的哲学基础,从而不断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效率。第五,它是克服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想、思潮和倾向的哲学基础,从而克服和排除错误思想和倾向对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干扰和影响。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在党我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本知识点为2004年大纲新增加的知识点,根据十六大精神及”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考生要着重把握本章内容,以前曾在形势与政策中考查。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2)毛泽东思想作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的原因和依据。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夺取近现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中国人民完整的立国和建国理论;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精神支柱;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对时代主题的变化能否做出科学判断是提出正确理论的基础。战后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战争与革命思考变为和平与发展,与此同时,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时代主题的新变化,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推行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正是邓小平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邓小平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创立邓小平理论过程中,邓小平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也应看到,邓小平理论包含着党的其他领导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发生的新变化和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反映了党的新变化对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党八十多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这是唯物史观;有着共同的理论品格,这就是与时俱进,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这就是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实践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Ⅳ 常见错误点拨
1)哲学就是世界观。不能把哲学与世界观划等号。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有人认为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哲学又是对自然、社会及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因而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这是错误的。
3)哲学基本问题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这是把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看做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模糊看法。
4)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不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而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5)凡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3)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把世界观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一种形式,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
第一,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对象,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
第二,方式不同:具体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则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关于什么是哲学,需要加以全面把握,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一点。这部分近些年没有出过题,但不要忽略,因为首先必须把握什么是哲学,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首要应把握的内容。这部分出大题的可能性较小,经常出选择题。但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第三,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哲学是一般的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而具体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
(6)哲学的特点
第一,哲学的概念具有最高的概括性;
第二,哲学的对象和方法具有最大的普遍性;
第三,哲学是时代精神精华的体现,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第四,哲学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是社会意识形态。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者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哲学家一般都坚持世界是可知的。而唯心主义哲学家则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一派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的认识不能达到对世界的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的本质。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对立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除此以外,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就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2)“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是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是主张世界存在物质和精神两种性质不同、互不依赖、彼此平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3)哲学的党性
唯物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是对立的,一切哲学,不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就是从属于唯心主义,这就是哲学上的党性。掌握哲学的定义,必须理解相关的问题,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注意二者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相互取消。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不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二者的关系也可称之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复习本节时应重点掌握: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与联系。
思维和存在应加以注意,常以辨析题和选择题的方式进行考核。哲学基本问题及所包含的两个方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唯心主义产生、存在的根源,它的两种表现形式及其区别;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哲学基本问题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如1997年理科第1题。此外,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区别,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问题在以往考试中也曾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这两个问题还可能以辨析题形式命题。
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前者指的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哲学立场的根本对立,后者指的是在阶级社会里哲学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及其利益。哲学的阶级性是哲学的党性的基础,哲学的党性是哲学的阶级性的理论表现。
(4)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
(5)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第一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用水、火、气、土等具有物质特性的具体实物作为世界的本原,承认世界由运动变化的物质组成,物质之间存在对立、斗争和相互转化。朴素的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结合,但这种结合是不系统的、不科学的。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从自然界自身去说明自然界是有进步意义的,朴素唯物主义具有自发性、直观性、猜测性。第二个历史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它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坚持用物质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种特性来解释自然界,并用自然科学的材料作根据,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同时利用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来展开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斗争,从而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及较高的历史成就。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第一,机械性。它把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原子,当做物质一般,从而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第二,形而上学性。它往往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察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本性。第三,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第三个历史形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置于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彻底驳倒了唯心主义。它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和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6)唯心主义存在的根源
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是:历史上反动的、保守的阶级与集团,为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和统治总是竭力歪曲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倒向唯心主义。其社会历史根源是:生产力极为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压迫以及体脑劳动的分离,片面夸大精神活动的作用等。其认识论根源是: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如果把主观与客观相分离,使其脱离物质,使认识与实践相分割,把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某一方面或成分加以夸大与绝对化,就会产生唯心主义。另外要明确的是:唯物主义都坚持一元论和可知论。注意: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都是可知论者。
不定项选择题:近代唯物主义(也可以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它们的一些基本观点要注意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能把唯物论只作为世界观而否认它也是方法论,也不能把辩证法仅仅当做方法论而否认它也是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知识的总汇”,也不是“科学的科学”。它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不能脱离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的研究,它只能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也不能取代哲学。实践观点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因为这一观点是贯穿于各个领域中的。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基本类型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例如:“感觉”、“心”、“意志”等)当成是第一性的,而把客观事物说成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自然界、社会与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它的产物。
4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一切旧哲学--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真正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从而导致观察世界一系列问题上的重大缺陷和错误。旧唯物主义不把对象、现实当作实践去理解,不了解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唯心主义则抽象、片面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方面”。(马克思语)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解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指出“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自然和社会辩证统一的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系统的说明。它把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贯彻到包括社会在内的一切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它既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内容的革命变革。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应该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当我们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时,主要是指:第一,从世界观来说,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的,人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第二,从认识论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惟一标准。第三,从历史观来说,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这一知识点是2004年特别指出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重大贡献,要知道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第一次发现的。应该把握两种历史观对立的表现: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不同回答;关于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问题的不同观点;关于历史发展规律问题上的区别。两者的根本对立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的回答。要注意把握唯物史创立的伟大意义。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伟大发现的意义。此知识点可以以辨析题形式、论述题形式出现。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成为彻底的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
第二,在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企图构造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和建立“科学之科学”的幻想,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化,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第三,在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作用的科学化和革命化,成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的哲学体系。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与以往的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它是关于整个世界以及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使哲学成为崭新的真正的科学,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革命变革,从而结束了以往哲学家把哲学看做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统治。
(4)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创立,其理论意义在于:本小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征的总体概括与总结,要求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唯物论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这是2003年大纲新增的知识点),表现在:第一,在研究对象上;第二,在理论内容上;第三,在社会作用上;第四,在理论趋向上。它结束了旧哲学理论脱离实践的封闭体系,结束了试图建立永恒的绝对真理体系的意图。
第一,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社会生活,揭示社会本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马克思哲学对人类的社会实践作了科学的规定和解释,阐明了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统一的基础,离开了实践,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了自然观、历史和认识论,从而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彻底地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
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
(1)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论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论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断言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欠。
历史唯心主义的两大缺欠:①它们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②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只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
(3)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对于人类思想史有两大贡献:一是剩余价值学说,一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第一次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剖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最伟大贡献之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界自身的辩证运动;社会辩证就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的辩证运动;人的实践辩证法同样是客观的,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作用、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辩证运动,都是不依人的自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从而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成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了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说明了自然史与人类史是密不可分的,它把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4.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和凝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为,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通过概括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与科学性是内在统一的。
(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不仅科学地说明世界,更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生成点和基本保证,也是其革命性的生成点和基本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都是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就必须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所谓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即从客观事物和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决定工作方针,使主观尽可能地与客观相符、一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反对从书本、从原则或主观愿望出发,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一定时空中,随着物质的运动,时空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发现事物的变化,不墨守成规,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使思想跟上不断变化着的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解放思想,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空想,超越实际。
(2)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必要前提,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性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只是二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和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本知识点是2004年大纲新增加的知识点,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论的根本要求。考生要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地、正面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其认识论和方法的意义在于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其次,要重点把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时代变化而逐步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最后,要重点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可以选择题,分析题、辨析题形式出现。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反映论的根本要求。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正是这种革命辩证法精神的贯彻,它既体现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又体现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毛泽东率先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为“实事求是”,确立和倡导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此为指导,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夺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第一次伟大飞跃。
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起点,也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逻辑起点。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全过程。再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各个基本内容之中。邓小平理论中的每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的形成和发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结果。
第四,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五,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一般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如X射线、放射性元素、电子等新的物质结构的发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提出,分子生物学的建立,高分子物理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科学的产生等。现代技术革命主要指20世纪中期开始的以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应用为主要标志的,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信、空间海洋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技术群的建立。现代科技革命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要正确、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第一,现代科技革命证实、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现代科技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第三,不能正确总结甚至歪曲利用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宣传、鼓吹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是错误的。忽视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拒绝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错误的。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对科技革命成果不断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而更好地指导科技革命和社会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现代西方哲学及其基本特点。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19世纪上半叶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以来至今一百多年中,在欧美各国产生和流传的资产阶级哲学流派,主要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种思潮。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推崇科学知识,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贬低人文科学,以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则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把科学技术作为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而予以批判。两者都从各自的角度抨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既对立又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科学主义,也反对抽象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人本主义与人文精神区分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道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注意到现代西方哲学中某些合理的有启发的东西,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产生并逐步实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分别是这两大理论的基础。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但就其理论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来说,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考生要了解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考生要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考生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和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以及与时俱进的关系。
(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重要贡献。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总结,他的《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哲学著作以及关于中国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方面的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
(3)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在提出和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论述,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人民利益价值观,等等。都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批判继承的过程,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总结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因为: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世界观基础。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方法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是决定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实践和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面临着许多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固然需要专业知识和许多具体的方法,但是更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认识论基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遇到各种障碍和困难,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认识。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功能,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坚持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第四,它是帮助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的哲学基础,从而不断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效率。第五,它是克服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想、思潮和倾向的哲学基础,从而克服和排除错误思想和倾向对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干扰和影响。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在党我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本知识点为2004年大纲新增加的知识点,根据十六大精神及”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考生要着重把握本章内容,以前曾在形势与政策中考查。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2)毛泽东思想作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的原因和依据。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夺取近现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中国人民完整的立国和建国理论;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精神支柱;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对时代主题的变化能否做出科学判断是提出正确理论的基础。战后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战争与革命思考变为和平与发展,与此同时,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时代主题的新变化,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推行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正是邓小平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邓小平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创立邓小平理论过程中,邓小平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也应看到,邓小平理论包含着党的其他领导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发生的新变化和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反映了党的新变化对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党八十多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这是唯物史观;有着共同的理论品格,这就是与时俱进,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这就是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实践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Ⅳ 常见错误点拨
1)哲学就是世界观。不能把哲学与世界观划等号。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有人认为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哲学又是对自然、社会及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因而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这是错误的。
3)哲学基本问题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这是把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看做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模糊看法。
4)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不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而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5)凡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关键词:
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公职类考试资讯、公告等考情,您可以把公务员考试网Ctrl+D收藏,如有疑问请在线
咨询提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