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对“女博士微博宣称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的思考
热点概述
厦大经济学院的一位女博士,近日随校方组织的博士团到闽北山区的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有关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课题。她在微博上抱怨吃的一点都不好,还写道:“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8月8日《中国青年报》)。
相关评论
《“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折射了什么?》:们的大学教育经过不断扩招后,越来越偏离于现实需求,同时,无论是学术还是教学,也都越来越趋于功利化。这种价值观和理念错误地引导了当代大学生,使得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不愿俯下身子到基层历练,更不用说是扎根基层。
“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显然是一个警示,教育部门和学校有必要看到这种信号并调整教学观念:首先,在人才的培育上,需要更加贴近现实需要,尤其是基层发展的需要;其次,无论在学术还是在教学上,都应该更加务实,以正确的价值和理念引导大学生,扫除其头脑中存在的“观念误区”。到基层去,这应该成为有志者理性与理想水乳交融的选择。
《是什么让女博士“宁死不下基层”》:真正困扰大学生下基层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严重的城乡差距是导致大学生不愿下基层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国城乡差距呈现着严重失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到接受了十几年甚至像女博士一样20多年的大学生是很难自愿落脚农村。
此外,当前社会不公现象在基层更加严重。伴随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也出现了很多不公正现象,而这种不公现象在基层更加严重。以县城而言,通常一个县也就几十万人左右,真正生活在县城的城市居民则更少,在这种小县城中,人脉关系错综复杂,基层固化现象更加严重,出门就是熟人,加之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就更加突显了基层社会的不公,也势必成为阻碍大学生去基层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冷静反思我们的教育缺乏实践、缺乏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的同时,更应关注当前严重的城乡差距、社会不公问题,唯此,才能根治当前大学生不愿下基层的尴尬处境。
《女博士“不再下基层”是个很现实的话题》:社会是多元的,人的需求千差万别,基层不对该女博士的胃口,该女博士计划以后不再下基层,这似乎并没有什么,何以该女博士的言论还是那么讨人嫌?原因就在于:人们太殷切地希望,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对基层有深厚的感情,都愿意不计个人好恶投身基层建设,都能够目光长远从基层干起最终成为栋梁之才……不能说人们的愿望有什么不对,事实上也的确有非常多的人,投身基层、服务基层,实现了个人方面、地区方面乃至国家方面的共赢。但是,这种道德层面为主的东西,终归不会时时都在对阵物质层面时占上风。
除开该女博士对基层的个人看法,我们也需要审视基层真实存在的弱项。在各种自然条件、历史成因造成许多基层地区条件不好之外,国家是否应该将政策更倾斜一些,让它们能更好地吸引人才?现在的情况是:同样是教师、公务员,大城市的收入,普遍比基层要高许多;同样是子女教育,大城市从幼儿园到大学,条件跟基层不可同日而语;同样是医疗卫生,大城市的资源和基层有天壤之别。更何况,基层人员的薪金本来就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税率等,却是和发达地区一样;基层人员的交通本来就不便,公车数量却远不及发达地区,更别说一些城市单位里那令人炫目的“车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模拟题
近日,某著名高校的一位经济学女博士随校方组织的博士团到闽北山区的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课题时。在微博上抱怨基层环境差,并宣称:“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解析
题目中提到的女博士对于下基层调研的想法,我认为是非常不恰当的。是对于当地基层工作者,基层干部群众感情的一种伤害,对于我国大学生下基层的积极性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更不利于大学生在基层人民群众心中良好形象的树立。
对于女博士的此种行为,我认为其本身一定要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要认识到自身作为一名经济学博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基层调研工作的重要性和目标,切不可只将基层调研工作进行物质化、功利化。当然我们也要认识的这位女博士的想法,确实代表了一部分高学历学子们的真实心声。对此,高校、教育部门应该引起重视,对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进行完善,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同时,通过女博士的言论和对基层情况的描述,我们也可以深刻感受到基层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艰苦,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也反映出了基层留不住人才的核心原因,那就是基层的社会资源匮乏,城市和农村资源分配失衡,在医疗、教育、收入、公共服务、发展通道等领域,远远不能保障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
因此,女博士“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的内心表达对于整个社会是一个警示,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重视,逐步解决。
首先,各行各业的年轻学子,社会精英们要能够在思想和行动上践行国家推行的下基层的就业理念,将知识转化为基层发展的力量;
其次,教育部门和学校有必要看到这种信号并调整教学观念。在人才的培育上,需要更加贴近现实需要,尤其是基层发展的需要;无论在学术还是在教学上,都应该更加务实,以正确的价值和理念引导大学生,扫除其头脑中存在的“观念误区”;
最后,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留不住人才,让下基层不再成为“梦魇”的问题,国家财政需要加大对基层的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唯有让下基层有保障、有前途、有空间,才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惟其如此,才会从根本上改变基层的贫困的状况,实现我国区域、城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
2013天津事业单位考试招考信息汇总
2013年天津公务员面试辅导课程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天津人事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