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迎新标语折射大学功利化
时政热点:迎新标语折射大学功利化
随着重庆高校陆续开学,各种“创意迎新标语”也成了网友关注的焦点,9月7日,微博上传出一张重庆大学的“霸气体”迎新标语,让网友惊呼“有才”。记者调查发现,有很多迎新标语被大学生当成了挥洒创意的舞台,“呵护体”、“最炫民族风”等各种网络文体纷纷登场,引来网友围观。(《重庆商报》9月11日)
先不妨看看这样两个标语,一个是浙江大学的: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以优雅姿态去摸爬滚打——你好,丹青;做一个丰盈的男子,不虚化,不浮躁,以先锋之姿去奋斗拼搏——你好,丹青。一个是重庆大学的:鸟去藩篱,虎归山林,屌丝岂是池中物;激流独上,龙门鱼跃,粪土当年高富帅。前者曾博得好评,因为它让人看到学校树人之志;后者对高富帅的所谓“粪土”态度,却恰恰折射出功利化标尺在该校的权重。
这是一个有些浮躁和迷惘的时代,一方面人们对于财富充满了渴望,另一方面又对高富帅不自觉地报以标签化的仇视。不能否认,近年来随着一些富豪不太阳光的发家经历的偶然曝光,勤劳、奋斗等原本颇具励志色彩的健康词语,不知不觉中蒙上了灰色乃至黑色的阴影,对劳动致富的信仰,在某些场合逐渐被关系与权力取代。公众对富豪的审视目光中,夹杂着越来越多的怀疑甚至憎恶,如同重庆大学标语里被“粪土”的高富帅。
可以肯定,越是社会的快速发展,高富帅的大面积存在越可能成为时代的普遍现象,屌丝情绪则日益弥漫开来。然而,作为象牙塔的高校校园,本应成为一个包容的惬意空间,财富等标签在这里虽不至于完全消失,至少应得到最大限度的淡化。回首百年前的民国高校校园,高富帅与屌丝相安并存,有的是交相辉映,鲜见剑拔弩张。
民国高校的包容胸怀并非无缘无故。80余年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力推通识教育,反对过早分科,他认为大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树人,专业教育则只是为了解决一个人谋生的饭碗问题,技能教育可以交给专科学院。然而,近百年前的理念在今天被一些高校置之脑后,以学生就业率倒逼学科的现象几成合理逻辑。另外,一些高校坐视“为富不尊”者在校园内的反常行为,身为师者的教授也对世俗化和物质化非但不能保持应有的警惕与距离,反倒乐不可支地担当起“引路人”……
可以说,高校迎新标语撕裂的背后,其实是作为培养社会未来精英的高校校园,正陷入功利化理解认知的迷茫。今天,很少有学子真正能解答出“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学子的这些迷惘,只不过是今天一些大学教育步入迷惘的外在表现。
今天,我们中许多人越来越怀念民国时期的那些大学,比如物质高度匮乏的西南联大,就因为那个时代的大学在战争的高压下,被动佐证一所包容并举的大学,其战胜艰难困苦所能爆发出的巨大力量。曾有人感叹,今天的许多大师,正是民国高校教育的“产物”。然而,随着他们逐渐远逝的背影,却鲜见与之比肩的接班人。
撕裂的高校迎新标语是象牙塔功利化的缩影。可以肯定,功利化的大学教育是不可能找得到民国大师们那样的伟岸身影的。什么时候,我们高校校园内的功利化色彩步入拐点并努力减淡,才可能真正将大学变成孕育大师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