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大学之道不在校门
时政热点:大学之道不在校门
这几天正是各大高校的开学日。山东师范大学的新生小汪到学校报到,进校门没多久就找了校门的碴,曰“大门这么破,心都凉了”。不巧有记者就在身旁,一经报道,网友们纷纷热议,山东师范大学的校门“火”了。其实,真实原因是小汪高考没考出理想分数,又对被调剂的专业不满意,想着复读呢。倒是山东师范大学的领导们开明得很,一边厢劝说小汪先适应大学环境,一方面回应网友们的评论,声称不花冤枉钱做表面文章,校门“破旧”不是重点,重点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更能让学生们受用终生。
听听,说得多好!大学之道,不在于大楼,更不在于大门,大学之道,在于大学有没有大师,有没有好的文化氛围、学术氛围。只要有了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学生就能够陶冶情操,学到想要学到的知识与文化。但是,有没有好的校园环境一望即知,靠的是硬件,有没有好的文化环境却无法直观地得出结论,这得看既往校友评价以及校友成就,也要看校园里的新变化。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或许不在于它的“211”排名,不在于它的土地规模,不在于它获得财政拨款的多寡,而在于它能不能让学生学到真知识,能不能以师生为本,能不能让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学生既能成才又能育德。
大学,并非规模越大越好,楼宇越堂皇越好。美国就有很多规模在四五千人的小型大学。按照咱们搞的那一套评价体系,这些大学恐怕连名校的边都沾不上,进“211”、“985”那基本上是天方夜谭。但美国维吉尼亚州的威廉玛丽学院、麻省的卫斯理学院、康州的卫斯里扬大学等,都是此类小型大学,却在美国学术界都有很好的声誉。一个典型案例是,美国大学学费最贵的不是哈佛耶鲁这些常青藤名校,而经常是莎拉劳伦斯学院这个私立文理学院。为什么呢?因为这所学院以写作、历史、文学、心理学和视觉及表演艺术蜚声美国,培养出了不少小说家、导演、教授和知名人士,可这所学校的学生数不过期期1500人左右,连我国许多的中学学生数量都不如。
当然,规模大的学校也有规模大的好处,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中国的高教改革来说,重视大规模的学校已有经年,也应当到了稍微重视一些特色学科、培养一些具备竞争力的小型学院的时候了。前几年,笔者到西安一所民办大学调研,与校长做了深入交谈。这位校长苦恼于找得到优秀教师,却招不到优秀的学生。为什么?因为只要学校有诚心,拿得出丰厚的薪水和相关待遇,自然就能够吸引优秀教师,但是土地规模不够,在校学生不够,就不能够进入二类、三类高校等级,遑论一类、重点了,也就难以进入好的批次招录学生。那么为什么不能够让这些小型的高校自我转型升级、成为小而精的高校呢?那所民办大学迄今仍被一些政策瓶颈所困扰着。这说明高教政策的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被推动,应当给予更多的小型高校以转型升级的空间,并吸纳更多的优质资源进入高教领域。
校门小一点、气势不那么恢弘都没什么关系,让学子学到真本领,涌现出更多的杰出校友,才是真功夫、好大学。但是,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希望高教改革更给力,继续释放政策空间,推动更多的大学形成特色竞争力,在让“大而精”的同时,也让“小而精”。小的,也可以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