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向农村娃倾斜了,其它名校呢?
日前,北大和清华均公布2013年自主招生简章。不同于清华的:一是通过北大笔试的考生必须参加体质测试,二是农村户籍考生比例不低于20%。(12月15日《新京报》)
针对当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早在去年,清华就在自主招生复试中率先尝试增加体质测试环节。即通过笔试的同学可自愿参加体质测试,体质测试成绩好的考生在确定认定结果时,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分数优惠幅度;而体质测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不影响原有认定结果。毫无疑问,高校自主招生增加体质测试,其导向作用是促进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每天能挤出时间来锻炼,增强体质。
常言说得好,身体乃革命的本钱。高校自主招生增加体质测试固然值得肯定,但笔者认为:高校招生,尤其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高校自主招生更应该向农村户籍考生倾斜。为什么要这样呼吁呢?因为过去的事实充分证明:农村中学同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最近十几年,由于投入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学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相对较弱,一些优秀的农村中学生不容易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以致在单纯的高考中,难以取得卷面的好成绩。这不,去年《南方周末》发表《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一文,就引发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广泛关注。文中提到,有研究表明,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文中总结,“30年来,国家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来自农村的穷人后代,这几乎是跳出贫困的唯一渠道。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承担了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公正的责任。而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做法还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质量,让穷人享受同样的中小学教育。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实现的。因此,高校录取政策,尤其被称为小高考的自主招生政策倾斜就算是一种补救之道。
但实际上,从目前的一些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对寒门子弟更为不公。难怪有人说:目前各大高校搞自主招生,表面上要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但实际上是导致农村孩子离重点大学越来越远。因为,一方面当前一些高校自主招生表面上是看综合素质,如弹钢琴、画画、航模等其它特长,而寒门子弟多半难有条件去“全面发展”这些特长。另一方面,受利益的驱动,一些社会培训机构针对名校的自主招生,趁机办起了培训班,条件好的学生专门跑去北京等地参加各种培训。而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另外,名校自主招生的考点一般都设在省会城市,有的还要去省外。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仅这一条,就将不少农村学生挡在了自主招生考试门外。
据了解,目前各种情况的高考加分中,针对农村的还没有。因此,解决农村学生上名校难的问题,关键还是靠政策或制度救济,如名校自主招生向农村娃倾斜等,像北大这样,硬性规定农村户籍考生比例不低于20%的要求就很有实际意义。这是既是构建和谐的社会需要,也是促进农村健康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