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最观点】:震后芦山为何能“定下神来”
灾难总是不期而遇。如果每一次灾难都能教会人一些东西,让人们进步一些,大家的心里也就多一点踏实,不会慌乱。
在震中芦山采访,发现一个现象:虽然地震猝不及防,损失重大,但有不少受灾群众还是表示,地震来时非常害怕,过后就没那么慌乱了。
芦山县震后第二天就有商贩开始营业。屋里不能呆,就搬出烟架子在路边卖。有金融机构震后8小时就开始接受存取款业务了。雅安城区蹬三轮的师傅说,汶川都过来了,“有啥子可怕的”。
看上去有些奇怪。汶川地震时,虽然震中在百公里外,传到雅安已经减弱了,可人们对那场地震更心有余悸。一位医生介绍“4·20”以来的伤员收治情况时,张嘴就说“5·12以来……”而这次震中就在脚下,为什么大部分老百姓这么快就定下神来、各尽职守呢?
两天来,一边采访,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结论是,汶川地震,让人们在沉重代价中进步了。
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汶川地震5年来,老百姓加深了对地震知识的了解,知道了它的规律特点,对地震发生时如何逃生自救、怎么应对,大体心里有谱。人们进步了,而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没什么性质上的变化。程咬金再横,三板斧后也就没人怕他了;黔之驴再凶,技穷以后照样被老虎吃掉。所以,对这些自然灾害,我们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找到防灾减灾的办法。
其次,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也没闲着。记者在芦山县城沿街采访一天后发现,不少房子都在2008年后新盖或加固过。而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等场所5年来对各种公共安全事件都有预案,时不时还演练一下子。雅安人民医院一进大门就能看到应急指挥部,有协调车的,有帮找人的,有接待媒体的,分门别类,一目了然。来求助的、有需求的,迅速就能找到对应的部门,接待人员也是办事有序。从上到下,人人脑里有根弦,遇事就不慌。
第三,信息透明,让人心里有数。这当然也得益于通信方式更多样更高效更可靠。震后初期电话不通,人们通过飞信、微信、QQ、微博等方式迅速传递信息。比如成都血液中心急需血,发了微博,响应者众,不到5小时血库就满了,又通过微博告知不要来了。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公开很及时充分,雅安市政府也好,芦山县政府也好,都是一掌握新动态就通报。如此一来,人们心里头对发生了什么、将要发生什么明镜似的。前途未卜才发慌,心知肚明怕什么?
还有一个原因也非常重要。好多群众说,越是灾难时刻,越觉得部队可靠、社会可靠、政府可靠,心里踏实。有老百姓就直接讲,汶川地震时,真是看到了什么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一线指挥,到救援部队的全力施救治疗,从众多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灾后的对口援建,一切还历历在目,也让人们有了信心,全国人民都会和受灾群众在一起,自己不会被抛弃。
灾难总是不期而遇。如果每一次灾难都能教会人一些东西,让人们进步一些,大家的心里也就多一点踏实,不会慌乱。从汶川到芦山,我们进步了。而芦山,也应该继续让我们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