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公务员考试:不肯蹲农村茅坑背后的真问题
一个在烟台长大的女孩,第一次回农村过春节,看到茅坑,憋得直哭也不肯上厕所……当地村支书说,村民对改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都有强烈愿望也肯花钱,但靠一家一户一村一店办不成,得靠社区建设、政府配套才能一揽子解决。(2月13日大众日报)
从表面上看,这是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矛盾,基础设施跟不上或者赶不上城市化的步伐,导致城镇化出现“表面化”的征兆,当城市长大的小孩子来到农村之后,看着与城市中截然不同的厕所时刻,登时的感觉“休克”直接导致憋哭也不敢蹲茅坑的尴尬事件出现。当然,这也可以解释其中的问题,但并非真问题,只是表面上的问题罢了。因为不肯蹲茅坑还可以有很多不同层面的解读方式。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上把城市和农村的世界看做是两个世界,将城里人和向下看区别对待,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农村生活习惯和城市也截然不同。上厕所,在城市中一般多有马桶,在农村却只有茅坑或者更简陋的设施。由于习惯上的认知不同,城市长大的孩子到了农村,不习惯是正常的,但是这种不习惯不应该成为丑化和鄙夷农村的理由。人们总会说,城市的先进的,农村是落后的,其实这根本就是错误的,谁能说泸沽湖炫美的风光比不上北京PM2.5爆表的空气呢?
不肯蹲茅坑的城市孩子表面上的娇气背后隐藏着的是教育的失败和生存适应能力的缺失。在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中,城中的孩子一般都是家长的宝贝和皇帝,一家人围着孩子,唯小孩子马首是瞻,如此娇生惯养出来的孩子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对于文化相对性的缺失。其基本的表征就是认为城市是唯一的存在,认为农村就应该和城市一样。长此以往,等到了农村中,或者到了别的地方,也如此以为,必然会呈现不敢蹲茅坑的现象,因为他们觉得这不是城市,更是觉得农村应该和城市一样而不是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
再者,城市孩子的生存能力如何也成为一个问题,试问,连一个茅坑都不敢蹲的还是能希望其在野外生存吗?这拷问的应该是家庭教育和整个社会教育的问题。而那些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根本没有起到必要的作用,按照道理讲,对于任何地方的孩子的教育,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教育他们文化是相对的,是多元的,就如同厕所一样,有的是马桶,有的蹲坑,有的是茅坑,更有的是简易的设施。任何事情都无不是如此,这样才能摸清不肯蹲茅坑背后的真问题,而非仅仅就事论事。
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笔试培训课表:普通班型 VIP班型 1对1班型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辽宁人事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