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分析问题型结构作文
在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中,文章论述题占到了40%的分数,考生不能不对其予以相当的重视。要写好申论文章,首先必须把握好文章论证的结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只有结构恰当、思路出彩,文章才能有序、完整,论证才能丰满、言之有物。许多考生因为论证的经验不足,对于怎样开头,展开论述,怎样过渡与收尾,心里没谱。不够清晰合理的结构安排往往给阅卷老师一种“不着边际,找不到重点”的感觉。专家就选取申论文章写作中最出彩的三类范文,对其行文思路、论证方式进行点评,以帮助考生写出思路出彩、行文流畅的华美文章。下面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ww.chinagwyw.org/)的专家就为考生讲述分析问题型结构思路作文。
一般来说,申论文章的写作会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基本的结构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考生可进行灵活发挥。“分析问题型结构”即是将“分析问题”作为文章重点论述对象的文章写作模式。
虽然分析问题型结构以分析为主,但是只论述事物的好坏优劣、必要性与意义而不涉及到任何具体的做法,容易造成华而不实、脱离实践的观感,也违背了申论写作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体现。考生可以在写作前先粗略拟出提纲确定每段写什么,首先针对问题提出总论点,其次提出分论点(2~3个为宜)并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再简要提出措施,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提升。其中也可把提出措施这一部分内容放在文章的结尾,作为对策性结论和总结提升部分。同样也不建议分析和对策各占一半,容易定位不明,冲淡了分析的严密论证性。下面就结合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上的范文来为考生具体讲述。
【范文链接】
从政策的法、理、情谈起
政策是指以政府和政党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目标,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行动方针和行为准则。它是社会组织从事社会管理的依据,是判断是非、划分行为界限的准绳,是社会秩序的“调节器”。
良好的政策能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良性运转,不良的政策则会引起社会恐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政策在制定前,要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切合实际,符合法律和情理。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政府也要依法行政,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恰当地处理好政策与法、理、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政策的科学化、法治化、民主化和公开化。
法即法则,强调的是统一性、确定性和强制力,它为政府的行政行为提供了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但是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做到依法行政,而是置政策内容的规定于不顾,这不仅违反了政策的原则性,而且导致群众对政策严肃性的怀疑,从而使政策的权威性大大减少,政府的公信力降低。因此,政府要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理即公理、公共道德或者是公共利益,它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对事情的本来面目起到一种昭示或者揭示的作用。如四川某县发布行政命令让干部买桔,这种行为不属于政府的职能范围之内,有悖于常规,既不合法也不合理,体现出政策的缺陷。因此,政策制定后要及时地优化方案,本着符合实际、效益突出、合法合理、切实可行的原则,修订后再出台。
情即情感、社会道德,它是一种行为规范,一般不具有实施的强制力。它的实现靠社会的舆论评价、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惯例、传统和社会教育的力量维系,对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具有规范和调整作用。当政策里包含过多的情感或者是在执行过程中与公众的内心信念、社会道德相抵触时,在集体主义面前,应以政策为主,同时,对于不完善的政策也应及时修正,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政策的制定应多方面考虑,制定前不仅要对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还应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人民群众沟通交流,汇集民智,顺应民意。并要兼顾法律与社会道德,全方位、多角度思考,从而制定出科学、法治、民主的政策,以此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简单点评】
本篇就是比较典型的分析型结构文章。文章以政策的定义开篇,同时指出其重要性,接着从政策的正反面论述政策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从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正确处理政策与法、理、情的关系。然后,文章提出三个分论点,分别从法、理、情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事例与论证相结合,增强了论点的论证性。
我们发现,有的考生在分析的时候,或缺乏对分论点完整论证的意识,或语言欠缺加工提炼,导致一整段的有效信息很少,大量冗长而口语化的篇幅都是想到哪说到哪。这篇范文考生有必要学习其论证的方式。文章论述过程中大量的理论知识的陈述增强了文章的理论性,同时事例的加入使文章中的对策更具实用性和可行性。
从标题看本文偏重论理,文中采用了大量定义,使得整体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政治理论性。如果考生需要写偏重实际的文章,可以适当增加实例进行剖析,更为生动。
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公职类考试资讯、公告等考情,您可以把公务员考试网Ctrl+D收藏,如有疑问请在线
咨询提问。